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
发布时间: 2018-12-06 20:05 来源: 靖边人大


一、靖边农业生产现状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过度地带,生产方式处于农耕文化与农牧文化的交融交错地带。按地形地貌分为三个区域,即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米—1823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8℃—8℃,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68.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458mm,大于10℃有效积温2358—3356℃,无霜期115—145天。全县辖16个镇、1个街道办、5个便民中心、1个国营农场,合并后为199个行政村。全县人口10.65万户,35.99万人,其中农村居民人口30.97万人。

境内土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数量资源较为丰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近25亩,质量水平并不高。其中:生态林、经济林用地面积383万亩;生态、牧业草地面积达96万亩(包含耕地种草面积33.2万亩);农用耕地面积165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30.75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4.26万亩,杂粮、杂豆14.47万亩,蔬菜13.48万亩,油料作物7.31万亩、中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6.95万亩、种草和轮休耕地18.42万亩)。

年生猪养殖量达32万头,羊子养殖量为220万只,大家畜3万多头,家禽养殖量达70万只。大小型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0万千瓦。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相对较轻。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近4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25万吨,肉类总产量近3万吨

二、靖边农业发展的历程

1、原始农业发展阶段

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7000多年的历史,县境内人口稀疏,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石犁、石铲、石锄、棍棒等为农具。采取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方法,完全依赖靠天吃饭、掠夺经营方式获取农畜产品。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就训化了大量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人类后来所利用。

2、传统耕作农业发展阶段

传统耕作农业发展阶段,又分为古代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19世纪中后期;近代传统农业,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是古代传统农业时期,靖边地域十分广袤,到年(1373年左右)靖边下辖6堡1镇,土地面积非常广扩,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是现在的17-20倍这个时期出现了铁犁、犁铲、犁锄等铁制农具,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种植和畜禽家养经验,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仍然依靠人推畜拉,倒山轮种,撂荒耕作,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方式,仍然凭经验采取靠天吃饭的经营方式获取农畜产品。但那个时期能够保持用地养地相结合,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环境基本无污染。

二是近代传统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1950年),引入发展了半机械和机械化农机具,我县农业生产步入了人推畜拉和机械作业相伴的传统耕作时期。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有了商品化和社会化分工,出现了土地农业经营大户。推动了依靠科学技术获取农产品的现代生产方式达到了快速发展。

3、石化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特别是到了1950后,我县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了提高农畜产品产量,提高土地产出率、生产效率、劳动效率。开始大量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等现代工具,开始依赖石油、电力资源等动力,开始推广化肥、农药、农膜、地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石化生产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量逐年增加, 2000—2010年化学投入品使用到了极限时期,2010年全县每年化肥用量达到4万吨、化学农药用量达到112吨、农膜地膜用量达到1200吨,大小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4万千瓦,到了2016年化肥用量下降为3.4万吨,大小农业机械总动力上升到60万千瓦。

这些石化动力和石化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确实解决了当时人们的饥饿和温饱问题,为农产品的数量安全保障供给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我县近年农林牧渔业产值“飞越式”增长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我县70年的农业生产史,是一个典型的以石化为支柱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时期。这种粗放型、掠夺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及资源安全、危及人类生存空间安全、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乱垦乱牧,大面积开垦种植,养殖数量的增加,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干旱、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农业生产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土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产品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比如水体—土体—大气环境污染,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比如随着工业化和石化农业的发展,大量排放有机无机废导致气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凸显,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生活生存陆地空间安全问题也已经显现

综合分析研判,这种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眼下的农产品质量水平也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生活质量的新要求。这种生产方式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创新探索更加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最终实现农产品数量、质量双重安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4、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同列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进行统筹推进。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路线图,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的基本现代化又是最坚实、最广泛的基础。

为此,我们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学习领会,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的要义。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针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来发展靖边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全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发展时代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持续发展的原则。创新资源循环永续利用模式,大力推广绿色清洁技术,修复农业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保障我县农产品数量质量双重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陆地空间等全系统和全领域的安全等问题。以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坚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目标,持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健康发展。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为支撑,以现代设施装备为利器,以先进生产技术手段为动力,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前提,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引领,以标准化节本增效管理为手段,以规模经营低成本生产为基础,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方式,以市场高效消化为目的,以多功能现代经营为理念,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发展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生产资料现代智能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现代生产方式,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创新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方式,建立一个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由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过程。

1、坚持节本增效科学发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必须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来发展,因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最坚实、最广泛的基础。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手段,现代化生产装备,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种植、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中。农业生产必须向现代科学技术要红利,向现代科学技术要动力,增加产业附加值,确保农民全面增收。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的基本现代化,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坚持循环利用绿色发展。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的新思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引进推广国内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全县农民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意识。强化保障农业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确保子孙后代有永续可利用的资源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农业资源能够高效利用。推动乡村自然资本成数倍的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3、坚持资源高效持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利用资源,按照粮经饲统筹平衡,走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种养加一体循环利用,多产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多途径、多渠道开发使用有机和生物有机农业生产资料,实现清洁生产。

4、坚持提质增效安全发展。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食品质量有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指数,保障农产品质量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努力将靖边打造成全国优质农产品输出区。

四、发展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的路径

“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为基本路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设施装备,现代生产手段,挖掘全生产要素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农业。应用现代的经营理念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实现增效农业。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当前,我县农业供给侧结构、产业结构、农村三变改革正处于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正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稳步推进的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参与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和所有技术人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经济凶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使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理清如何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我县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用什么样的服务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径、创新转化什么样的科技成果,这些都是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今后推进我县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

1、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发展节本增效农业

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资源循环利用、机械作业投入少。而生产资料、农业灌溉、劳动力投入多,这是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应该强力推进现代农业集成措施,实现降成本生产。

一是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现代农业技术,全面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省时、省工,资源高效、成本高效、收益高效的集成农业技术。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挖掘人力资本创造更多的农业产值的潜力。

二是装备现代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设施,提升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畜禽养殖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减少劳动力成本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开发智能农业技术,应用“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方法,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农业、无人机作业、信息采集监测、精准灌溉等现代手段应用于农业产业过程,提高生产投资报酬效率。

三是推广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全面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减少物质要素投入,提高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2、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规模高效农业

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必须树立“大农业、大食物、大产业、大生态、大循环、大发展”的理念。向自然资本索取更加优质产品、更加高效的价值。

一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我国目前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量为400-700公斤,生产1公斤蔬菜耗水量600-1200公斤。全县目前推广的滴灌、喷灌、渗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滴灌、喷灌面积达到23万亩。今后还必须继续探索节水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水资源安全,增强农业生产后劲。

二是推广轮作休耕、退耕还林草、粮草轮作,粮豆轮作,绿肥压青、种草养畜、种养结合,养畜肥田,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等“藏粮于地技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推广设施栽培、高秆和矮秆作物套种、耐阴和喜光作物套种等技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光照资源和光合利用效率。

四是温热资源应用设施栽培、生育期长和生育期短作物套种,提高光合利用效率。

五是推广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水溶肥,水肥一体作业,剥离耕层表土再利用,应用沼肥、厩肥广辟有机肥源,创新耕作方式,实现“藏粮于技”, 提高土壤肥力。

3、提高废弃资源利用效率,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

目前,我县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了增加农产品数量,解决营养源、控制病虫危害,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生长调节剂、农药等化学产品,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营养品质、风味品质及安全卫生品质,农产品质量水平不高,降低了商品价值,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全县每年产生人畜粪便235多万吨、生活垃圾污水6000多吨、秸秆资源总量150万吨(其中:农作物47万吨),这些资源都是人类多级利用的有效资源,通过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就能转化成为农作物生长的全营养源资源,就可以替代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石化生产资料使用量,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最有效途径。

一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石化生产资料减量化管理,减少土壤化学元素的积累残留,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和酶类物质,保持生态链平衡,增强土壤的自我协调能力。应用生产清洁化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生态化措施,全程生产绿色化方式。完善种植业、养殖业和自然界贮存有机物质资源等与加工业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循环链条。才能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是推广应用有机肥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农业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寻找解决绿色食品生产有效途径,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新要求。将种养业有机结合,增加农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产业稳健发展。

通过增施有机肥,充分发挥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氮、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是提升地力,满足农作物生长养分需求,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本途径

三是推广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秆青贮氨化、生物黄化、压缩饲料、颗粒饲料、过腹还田、陈化发酵、秸秆撕碎还田等技术,全面提高秸秆利用率,挖掘农作物秸秆隐形持续增收效益。利用秸秆和自然界贮存有机质等资源通过现代技术,源源不断补充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减少化肥用量,为种植业提供全营养元素,确保农产品产量不减少,质量全面提升。

四是推广地膜回收再利用技术。应用加厚地膜,创新研究推广各种型号的新型地膜回收机械,提高地膜的回收拾捡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4、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发展绿色高产农业

一是推广化肥科学使用技术,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克服盲目大量施肥,应用生物农业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实施畜禽粪尿好氧厌氧两步发酵技术,切断病虫繁殖链,控制化肥用量零增长,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实现高产高效节本农业生产,保护环境。

二是推广农药科学使用技术,采取春秋深翻破坏病虫的越冬环境,减少病虫源,连作障碍控制等农业措施。应用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和酶类物质、生物农药、灯光诱杀、杀虫板诱杀、防虫网隔离、喷施沼液等集成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选用抗病、抗逆、耐虫优良品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农药用量零增长,提高农药使用效率。

三是推广地膜科学使用技术。应用现代设施技术, “一张膜可以解决干旱缺水、气温低、肥水流失等问题,就能致富一方百姓”。但地膜应用过程中带来的“白色”污染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所有我们应该研究引进易降解、可回收的地膜,比如纤维降解膜、生物降解地膜、荧光降解膜、液体降解膜和加厚可回收的地膜等。

四是推广优良品种和精量播种技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引进推广抗病、抗旱、耐寒、耐虫、高产优质品种,实施精量播种技术,节约种子资源,提高优良品种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五是推广农业全程机械和现代智能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主要农作物、畜禽养殖和林果产业,推广全程农业机械作业技术和现代智能技术,包括深翻、施肥旋耕、播种、覆膜、节水作业、中耕、培土、施肥、喷药、收获、饲料饲草收获加工、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环节,全程实现机械和智能作业,解放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在今后农业农村工作中,大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搞好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强化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始终要把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和手段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我们牢牢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努力将靖边打造成全国优质农产品输出区。为靖边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靖边县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