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 人大贵在用好“三心”
发布时间: 2017-08-24 17:38 来源: 陕西人大网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第一民生工程,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党的领导,是人大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人大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摆在各级人大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解开这个课题,关键要发挥人大代表“领头雁”作用,用诚心、精心和恒心扶真贫、真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用诚心筑牢“扶志坝”。精准扶贫重在扶志、扶精神、扶信心。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大代表在帮扶中,要以诚待人,增进感情;以诚发力,加以引导;以诚鼓励,激发动力,做到“走心帮扶”。一是用情对待“家里人”。人大代表要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作用,放下“官架子”“脸面子”,忘掉自己的“头衔”“身份”,把自己当农民看待;入乡随俗,入户随主,能够吃下贫困群众的“粗茶淡饭”,愿意坐在炕头与群众交谈;要用心学说农民话、会说农民话、说好农民话,在沟通交流中拉近彼此距离;要常到贫困群众家里看一看住房情况、问一问基本状况、听一听目前面临困难,坐在一起面对面找问题、讲措施、谋发展;常到贫困群众田间地头走一走,实地查看一下他们耕地面积、土地类型、肥沃程度、灌溉条件、农作物长势等情况,与贫困群众一块下地,不要怕沾上泥土弄脏衣服,不要怕出力而受累受苦,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感受贫困群众的辛酸苦辣,增进彼此感情,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接纳自己。二是用力培养“能行人”。有的贫困群众是有发展意愿的,但由于缺知识、缺技术、缺劳动力,导致发展信心和动力不足。人大代表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方争资引项,加强村水泥路、幸福院、农村书屋、休闲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硬件”硬起来;聘请专家,为有想法且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常态化进行实用性技能培训,增强创业致富本领,帮助村上选好产业、选准产业,建好产业基地,让“软件”也硬起来,培养更多职业农民或者“手艺人”,让这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其他群众奔小康。三是用心激励“勤快人”。有一部分贫困户具有劳动能力,但却满足一口饭、一间房的现状,缺乏改变动力。针对这一部分“懒人”,人大代表除了进行思想帮扶外,更重要的是多从“动力源”上下功夫,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和经济优势,筹集专项奖励资金,制定贫困户奖励办法,细化打工、养殖、种植等奖励标准,激发其内在动力,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乐趣,从而提升尊严感和获得感,解决好“等靠要”问题,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致富”为“我想致富”。

  用精心织密“脱贫网”。当前,随着一些贫困户相继“摘帽”,脱贫攻坚逐渐进入深水期,脱贫“硬骨头”不断增多,越来越难啃。面对严峻的脱贫形势,各级人大应该紧紧围绕党委的统一部署,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落实,全力织密“脱贫网”。一要精准帮扶力量。各级人大要从企业、医院、教育、乡镇、村组等领域选派政治强、作风硬、敢担当、能力强、重落实的人大代表分组分片到村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明确分工,明晰任务,强化责任,严明纪律,凝聚代表合力,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二要精准宣传方式。人大代表要进村悬挂横幅宣传,入户分发政策单宣传,到田间地头宣传,在背街小巷宣传,对于常年在外务工的群众,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逐村逐户逐人宣传到位;要注重宣传实效性,给群众讲好做好政策引导,给建档立卡户讲清所享受的政策,给“剔除户”说明贫困户识别的依据;要注重在宣传过程中察民情、摸民意、翔实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为精准施策打好基础。三要精准帮扶措施。人大代表要深入包联片区,吃透镇情、村情、组情、户情,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逐村逐户逐人精准研判,用“绣花”功夫为贫困户“量身裁衣”,制定医疗帮扶、教育帮扶、产业帮扶、技能帮扶等个性化、差异化帮扶措施。医疗领域人大代表要定期下乡为贫困户进行义诊,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加大健康扶贫力度;教育系统代表要为贫困群众子女进行常态化辅导,落实教育帮扶各项政策,让贫困子女安心上学、增加信心;企业代表要根据贫困户及其子女的实际情况,在企业中设置专门岗位,平时多从正面或侧面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时解开贫困群众的思想“疙瘩”。

  用恒心铺就“小康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这是体现帮扶成效关键的丈量依据。当前,扶贫已进入攻坚期,面对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人大要在扶贫工作中,要杜绝为“摘帽”而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收入超过贫困线;防止“花拳绣腿”,给钱给物一事了之。而应该具有滴水穿石的恒心,切实围绕“产业做文章、壮大集体经济下功夫、加强监督考核推动落实,形成闭环。一是做优生态文章,实现“绿色增收”。乡(镇)人大主席团要立足本职,主动作为,有条件情况下,依托代表成立的公司,重点支持发展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现代生态农业,形成“公司+基地+商标+农户”的基本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让贫困户得实惠;同时要促进代表充分挖掘本地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打造休闲旅游基地,进行公司化运营,带动和引导村民发展旅游产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摊位、岗位、门店、人力和资金支持,让贫困户实现“绿色增收”。二是盘活集体经济,实现长期增收。“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很多村支书都是人大代表,常年生活在本村,对村情掌握详实,对贫困户“知根知底”,对扶贫把脉很清,这些村支书代表要在脱贫攻坚中,真正发挥出村党组织主心骨、领路人作用,主动扛起扶贫重担,带领村干部冲锋陷阵、攻坚拔寨,啃下“硬骨头”,要围绕“如何依托集体经济,变社会救助兜底为‘村上兜底’”与镇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进行探索,重点对村土地、林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房屋等进行确权,通过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土地回归村集体,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壮大集体经济,创造出可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鲜活经验,带领更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实现长远增收。三是加强监督考核,夯实“小康大道”。各级人大要紧扣党委就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强化“四个意识”,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坚持问题导向,组成省市县(区)镇人大代表督导组,分组就扶贫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听取专项汇报、开展专项审议、专题询问,将基层党建、村委班子运行、环境整治纳入检查内容,详细检查“两公示一公告”等相关程序是否规范操作、“四项清单”是否齐全、结对帮扶是否真实、扶贫措施是否得力、帮扶档案是否规范归档、相关制度是否上墙,重点要围绕扶持对象是否精准、项目安排是否精准、资金使用是否精准、措施到户是否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是否精准、脱贫成效是否精准等进行暗访明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排名,第一时间向党委报告,倒逼镇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各级帮扶干部切实提高帮扶能力和水平,体现扶贫实效,防止“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同时要在督查中,注重收集民情民意,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政府及时安排部署,解决好扶贫中的困难和问题,凝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