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贫困县脱贫攻坚方向探讨
——以陕西靖边为例
发布时间: 2018-02-01 11:37 来源: 县政府办公室

  “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在2015年11月发出向贫困宣战的总攻令。5年的时间,使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是艰巨的硬任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摆脱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开启了向贫困反击的伟大实践。在党中央的布局中,脱贫攻坚只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举措和过程,并非最终目的和全部意义,单纯的实现脱贫,不能等同于全面实现小康,对于类似靖边县这种非贫困县来说尤为如此。

  一、正确认识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的关系

  “小康”这个源于《诗经》的古老词汇,承载了无数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毋庸置疑的是,当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和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有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错误的将二者等同起来,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却对全局的提升起不了关键作用。

  以陕西省靖边县为例,全县共有21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6.5万人,目前全县有贫困村25个,建档立卡人口5188户16913人。基于这种情况,举全县之力实现25个村16913人的脱贫(巩固)任务,于乡村振兴作用甚微,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意义也不大。脱贫攻坚是小康题中应有之义,不可将二者机械的割裂开来,更不能等同起来,说到底扶贫是个过程,脱贫是任务,小康才是目的,不能为了扶贫而扶贫,要奔着小康去扶贫。特别对非贫困县而言,这点尤为重要,要以小康为目标,以脱贫为契机,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水平,才是最紧要的任务。

  二、调整工作思路

  基于以上认识,非贫困县应将工作思路由促脱贫转向奔小康,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将脱贫攻坚视为整体提升和巩固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奔小康为目标,引领扶贫工作。

  一是转移工作重心由户到村。对非贫困县而言,整体脱贫任务不重,如将过多的资源投向一家一户非常容易造成垒大户的现象,形成超越扶贫本义的结果,进而引发矛盾纠纷,既损害了扶贫成效,又破坏了农村整体的安定。所以,应该着眼大局,整体谋划,以村为单位,将更多的资源和政策向村级倾斜,带动整村发展,将解决户的问题纳入到整村中考虑,从而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的。

  二是分类定档,因村施策。根据实际情况将辖区内各村分类为小康村、一般村和贫困村,再根据不同的性质,各有侧重的开展工作。对于小康村,基本标准是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无贫困发生,定期开展文娱活动,风清气正,有特色产业或龙头企业,其工作重点应放在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村级文化、提升基础设施品质、打造特色产业、提升管理水平方面,目标是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精品小康村;对于一般村,即对照贫困村七项标准基本达标,村集体有一定带动能力,主要任务是巩固脱贫成果,扼杀贫困萌芽,提升贫困“免疫力”,持续提高巩固生产、生活水平,重点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上下功夫;对于贫困村,全部任务就是围绕脱贫开展各项工作,对标完善基础设施,查漏补缺,积极寻找致富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可以适当的将资源倾斜到户。当然,三类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只是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固定工作重心,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也可灵活安排,制定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向。

  三是关注边缘困难群体,解决政策平衡问题。当前的情况是,边缘困难人群和贫困群体的界限并不明显,水平相差不大,甚至是一衣带水。在具体工作中,边缘户和贫困户会随时换位,所以关注边缘户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和要点。关注边缘群体的生活生产问题,实质上是解决普惠和特惠政策间的衔接问题,有些边缘户如果被纳入到一些扶贫特惠政策的范畴内就不会轻易致贫(返贫),如果排除在外,可能就会因为某方面因素的掣肘而致贫(返贫)。所以,对于非贫困县而言,本身财力不俗,应该拿出更多资金用于扩大如安全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资助等特惠型政策辐射范围,巩固、提升、保障更多的边缘户。这样一来,首先是新增贫困发生率会急剧降低,其次是脱贫(巩固)户返贫几率也会随之下降。

  四是把扶贫当作转作风的重要契机。扶贫工作开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项全民性的重要行动,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整体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不仅为党员干部深入了解乡村实际提供了平台,也为沟通干群关系搭建了桥梁纽带。可以说,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实质上是干部作风转变的过程,经过两年多的磨练,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一线干部对农村工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经过高强度的扶贫工作,这部分党员干部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作风更实、办法更多,也更能沉着应对,一改往日不用心工作,或用了心却不会工作的窘境。通过脱贫攻坚,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应该借此机会,以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为抓手,开展一次作风建设行动,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水平,推动全体党员干部达到想干、敢干、能干、会干的境界。

  三、抓好重点工作

  围绕上述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因村派人,发挥行业优势扶贫。斯大林曾经谈到:“当正确的政治路线规定以后,干部便决定一切。工作的成败便取决于执行工作的人员。”不可否认,不同帮扶主体间的帮扶力度和帮扶成效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扶贫、组织部门应根据各村整体力量安排不同的帮扶主体,着力解决“选人不优,管理不严,作风不实,保障不力”的问题,根据各村整体力量安排不同的帮扶主体,遵循强队帮弱村的基本原则,避免出现“强强联手帮强村,弱弱组合扶弱村”的局面。此外,各帮扶主体还要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发挥行业扶贫优势,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将单位优势与贫困实际结合起来,发挥行业扶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扶贫格局。

  (二)借鸡生蛋,深入挖掘产业带动潜力。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几点,一是选准项目,深挖产业带动作用,选好发展项目是关键,选准方向产业才能发展,一定要立足村情实际,选取能做到、能做强、能收益的发展项目,做好产业,规模很重要,适度是关键,否则后续带动根本无从谈起。以靖边为例,北部风沙滩区,土地平整,水源充足,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中部梁峁涧区,适宜发展观光农业和畜牧养殖,辅以小杂粮种植;南部山区山大沟深,适合发展林果业,若不根据立地条件盲目跟风,选择不适宜的产业项目,非但不能起到带动作用,反而拖延致富步伐。二是选好方向,即产业扶持资源一般情况下只针对整村输出,惠及全体村民,同时带入贫困户。在这个过程中,贫困户可以其享受的扶持政策入股,有条件的也可以土地、劳力入股,获得稳定分红,实现稳定脱贫。三是选对经营主体,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去实践,当产业发展的方向确定后,由谁来负责经营就显得尤为关键。各村如有龙头企业或能人大户,政策扶持可以直接输入,通过扶持企业或合作社壮大力量来达到整体发展带动贫困户发展的目的,但现实是大部分村内缺乏此类经营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另起炉灶,直接由村委干部担任管理者,谋划发展。让村干部担任集体经济或合作社理事长有两个好处,一是安全可靠,二是便于管理,政府放心,群众欢迎。

  (三)因地制宜,实行“三变”改革。“三变”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农村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供给侧、城乡一体化、乡村治理体系等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其核心是还权赋能,股份合作。要从经营主体入手,培育承接龙头。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一批;对于缺少成熟经营主体的村而言,“三变”改革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一批实力强、信誉好、有公益心的企业,鼓励那些有技术、懂管理的种养能手,有头脑、懂市场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领办创办合作社。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机械、僵化的执行“三变”改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先进行其中的一变或者两变,力求达到解放生产力,提高收入增长的目的。

  (四)加强动员,发挥社会扶贫作用。扶贫奔小康不能只依靠政府进行动脉输血,还要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毛细血管输血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特别是一些背井离乡的仁人志士,有意帮扶家乡父老脱贫致富,却苦于缺少相关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的上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整合社会各方分散帮扶资源,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投向如孝德基金、爱心超市等整村帮扶的体系,以达到扶贫济困、教育启发的作用。

  (五)借力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新发展。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消除贫困、达到小康的唯一出路。可以说,乡村振兴是贫困村翻身脱贫的重要倚靠,是一般村致富奔小康的重大机遇,是小康村巩固提升的难得机会。因此,一定要借助这个机会,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奋力建成美丽富裕的新农村。乡村振兴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归根结底,在中央的整体布局中,奔小康永远是我们开展扶贫脱贫的最终目标,我们所开展的所有工作都应该统领在奔小康这一目标之下,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永远心怀牵挂,敢于担当,奔着小康搞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