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脱贫攻坚的整体合力与持久动力
发布时间: 2017-09-25 16:09 来源: 学习时报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更好发挥党委、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优势,增强整体合力和持久动力。要以集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以多重激励激发内在动力、以调适创新夯实组织基础、以多方参与强化整体合力、以法治确保规范有序。

  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以及公众积极参与、法治保障的贫困治理格局,凝聚各方力量强化脱贫攻坚的整体合力,优化资源配置激发脱贫攻坚的持久动力。

  以村级集体经济培育脱贫攻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导致基层治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必要的集体意识和公共精神。在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特征的脱贫实践中,应当着力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有了集体经济,既不影响那些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强的群众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的前提下自由发展,也能够推动那些市场意识弱、经营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弱,缺乏资源、资产、资金的群众通过互助的方式,集中有限资源实现脱贫致富。这就在不影响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公平,保证了后发展群众的发展机会,也为巩固脱贫效果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就具体实现路径来说,可以创新方式将农村的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资金和形成的资产,通过资源开发、资产盘活、产业带动、服务创收、物业租赁、乡村旅游等途径发展集体经济,促进集体收入增长。在组织方式上,可以采取村民联动、村社共建、社会帮扶、股份合作等形式。

  以多重激励激发脱贫攻坚主体的内在动力

  基层干部处于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工作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贫困治理的成效。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用好组织激励。对在贫困治理中实绩突出的要提拔重用。需要注意的是,基层干部长期的基层一线工作,积累了大量农村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是基层发展和基层治理不可多得的人才。提拔重用不能一味地把他们调离基层。离开基层到机关,虽然他们能够得到多岗位锻炼,但会导致基层优秀干部流失,以及在新岗位中出现的“外行”指导“内行”问题,也不利于干部的专业化发展,不利于为群众提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可以考虑让他们就地发挥其优势与专长,但要“高配”,也就是乡镇干部也能享受到相应级别的待遇。

  重视物质激励。要在现有乡镇津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特别是村干部的待遇。当前村干部每月的待遇大多在600元至2500元之间,这在很多地方都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重视内在精神激励。党员干部是政治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集合体。在重视组织和物质激励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激励,营造热爱基层、奉献基层、扎根基层的社会氛围,让基层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的尊重。通过多重激励,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体系,让更多高素质的干部在基层服务群众。

  发挥正向激励的作用。基层干部处于脱贫攻坚一线,最能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要素各环节,会有更为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但“改革创新”往往会因为“没有政策依据”而被制止和禁止。在个别地方,这种负向激励已经产生不良后果。对此,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勤于干事的干部点赞。只要是没有禁止性规定,只要是出于公心而不是源于私利、是无心之失而不是有心之过、是履行程序而不是破坏规则、是遵纪守法而不是违法乱纪,就应当鼓励基层干部在改革创新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以调适创新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扶贫脱贫也是一场持久“攻坚战”,打赢这场战役,同样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围绕脱贫攻坚创新基层组织设置。贫困地区的基层党组织设置要以便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原则,不局限于按行政区划设置,可以根据农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兴起、社会流动性增强等情况,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比如,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加工企业等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组建脱贫攻坚型党组织,分别在企业、产业大户、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组织,推进“支部+企业/产业大户/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贫困户”的互助扶贫模式。鼓励村级党组织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产业协会。

  围绕脱贫攻坚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围绕脱贫攻坚选拔党组织书记。从脱贫领路人、产业带头人、企业经营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以及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等党员中,选拔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和顶梁柱。要围绕脱贫攻坚教育管理党员,提升农村党员致富、领富、带富能力,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表现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脱贫攻坚发展党员、培养干部。重点在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优秀青年农民和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中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同时把党员培养成脱贫攻坚的致富带头人。

  以多方参与凝聚脱贫攻坚的社会力量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精准”,集中体现了当前反贫困的“治理”特征。为提高精准度,就要强调治理主体的多方参与和客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把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动员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贫困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资源、政策稳定等方面的优势,发挥社会组织在精细精准、能力建设方面的优势,发挥市场主体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方面的优势。通过党组织、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着力培育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贫困治理,破解“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改变等靠要思想,最根本最紧要的是扶志。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时不能高强度地单向说教灌输,可以采用传统的“算账”、树典型、培养示范户等方式“启发”其觉悟。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对年轻人的动员。可以通过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以及各类志愿者服务平台,采用职业教育、外出参观学习、劳务输出等方式,让其更多接受发达地区的一些新鲜事物,促进其从根深蒂固的贫困文化中走出来。

  总之,举全党全国之力致力于脱贫攻坚,这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坚持这一传统优势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比如,个别贫困地区的党组织以争取项目资金的多少考核驻村干部,于是驻村干部通过包括私人关系在内的各种方式向上争取,甚至通过派出单位以组织的名义出面协调。这事实上是对既有的、正规的资源流动和配置方式的挑战,甚至会滋生腐败行为。还比如,有的地方为了彰显政绩,不顾自身实际,层层加码,不择手段搞提前达标、数字脱贫、虚假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