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实干 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 2017-10-12 16:08 来源: 求是网
  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当前,各级各部门在推进驻点扶贫工作中,需要不畏艰难、苦干实干,努力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和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等方面取得实效,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扶贫路子,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

  把科学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

  “要致富,先修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关系到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些边远山村贫困落后的根源是交通闭塞,缺乏脱贫致富的便捷“通道”。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农民最希望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出发,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规划好贫困乡村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电力通讯和环境建设项目。帮扶单位要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撑,进一步加大基础建设项目申报和争取力度,力争切实解决行路难、饮水难、条件差等“瓶颈”制约因素,全力构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便捷通道。

  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驻村帮扶工作,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必须准确把握和处理好“输血”和“造血”关系。单纯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能够帮助贫困人口解决一时之急,但解决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问题,只有改善机能、激发活力的“造血”式扶贫,通过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劳动力技能,才能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持续发展。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集中每个党员和群众的智慧,针对每一户的具体情况,因户施策,定规划、引项目、传信息,帮助每一户贫困户都发展一项增收产业,不断壮大当地优势产业,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劳务部门的衔接联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使村民在打工中学到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务工增加现金收入。

  把扶贫扶志,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作为帮扶工作的治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穷最可怕的是头脑空空、精神委顿。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更要改造主观世界,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还要解决志气贫困、思想贫困问题。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扶人,把人由懒扶勤,由弱扶强,而不是“扶”表格数据、“扶”档案资料。要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帮助贫困人口改变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努力改变他们的心理环境,把解决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扶贫的先导工作来抓,让农民群众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浓厚氛围。对存在“等、靠、要、怨”等思想的贫困户,采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和思想障碍,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主动寻找发展机会,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把建强支部,发挥脱贫致富主力军作用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保障。

  村支“两委”班子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领头雁”,其抓落实、促发展能力如何,其自身精神面貌如何,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村风、民风,直接关系到村级经济发展。建强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龙头,“两委”班子和党员为骨干,村级后备干部、驻村扶贫干部为基础,村民为主体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队伍,是帮扶工作的重要保障。帮扶部门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第一责任、第一政绩”的理念,充分发挥“两委”班子和第一书记关键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以“党建铁肩”担负起“脱贫攻坚”重任,苦干加巧干,有效破解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难题。充分发挥脱贫致富主力军作用,认真总结精准扶贫工作好经验,好做法,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努力在全村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调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逐步实现自我脱贫、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如期实现“一有、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咸丰县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