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创新发展,着力完善贫困治理体系。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必须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和超常规的手段,系统推进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一是抓好制度创新。积极创新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真正用“精准”的标准、“严实”的要求和“绣花”的功夫,精准调查摸底、精准研究对策、精准对症施策。二是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种养加”结合、“产加销”一体的扶贫骨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产品体系和经营体系。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注重与科研院所、科技团队等的深度合作,建立“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院所、一个基地”的产学研服务体系。四是加强治理创新。充分发挥法治、德治和自治“三治”综合功能,强化乡村社会治理。
推进协调发展,着力突破区域整体贫困。推进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区域性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发展不公平、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是夯实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村的“六小扶贫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持续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二是聚焦深度贫困,深度发力补短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是统筹贫困与非贫困,推动均衡发展。要针对贫困与非贫困临界差别不大的客观实际,统筹好贫困与非贫困的整体发展,防止因顾此失彼,而产生新的发展不平衡,导致新的贫困发生。
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强化生态扶贫。绿色发展是推动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加大生态保护治理力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绿色发展之路,从而实现脱贫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科学布局“长短结合”农业产业,调顺产业结构、调好种植结构、调优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生态优质高效农业,推动传统农业从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生态旅游扶贫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脱贫攻坚。四是大力实施生态搬迁。坚持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石山区的人口实现生态搬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困境。
推进开放发展,着力汇聚脱贫强大合力。推进开放发展就是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固有思维定势,坚持在扩大开放中推进精准脱贫,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是深入推进网络扶贫。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补齐贫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建立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推动开放式扶贫。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创新建立政府主导、银行支持、保险参与、农户参加、市场带动的“五位一体”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开拓市场,促进生产,实现共赢。三是强化社会力量扶贫。积极发挥统战、工商联、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社会扶贫力量,通过开展村企共建活动、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形成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推进共享发展,着力提升脱贫获得感。推进共享发展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一是抓好教育扶贫。着力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提升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二是抓实医疗扶贫。抓好医疗扶贫最根本的是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延伸,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解决贫困群众就近能看病、看好病的问题。三是抓细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群众采取的兜底性脱贫措施。要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好基本生活保障。
(作者系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重庆市城口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