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结合”长效机制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 2017-11-20 10:02 来源: 省人大研究室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战略目标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习总书记就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夫,按照中央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全力实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四个结合”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出一条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长效机制。

  一、把精准脱贫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

  一要解决好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认识到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有畏难思想和侥幸心理。认为精准扶贫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几十年扶贫以后,现在剩下的贫困户恐怕想扶也扶不起来。还有的认为,党员干部帮扶就是给点资金,献点爱心,算算账就算任务完成。没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没有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致使一些地方扶贫效果不明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按照合格党员的标准,进一步解决好一些党员干部的不愿为、不想为、不敢为的畏难思想和得过且过、完任务、交差事的侥幸心理。

  二要提高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党吹响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号角的时候,正是考验党员干部党性的时候。做合格党员,就是要发挥作用合格。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来,带头帮扶贫困户,带头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带头做良好家风和社会道德的模范。尤其是对那些不赡养老人或借助扶持贫困老人而从中谋取好处的子女,要敢于从道义和法律上进行批评和教育,用实际行动做良好家风和社会道德的推动者。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一名党员干部就是一个良好家风的标杆,就是一项产业的旗帜,就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团队。对于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党组织要给予大力褒奖,使广大党员感到当党员光荣,做合格党员更光荣。

  三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不当的心理倾向。一是担心帮扶的贫困户一下难以脱贫会影响到自己进步;二是因为市场风险大,不敢大胆指导帮扶对象发展产业,担心出现亏损。这些表现其根源在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得不够扎实,不够深入。“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积极作为、大胆作为,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致富路,正是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具体体现,是对一名党员干部是否敢担当、有作为的重大考验。

  四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在实际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精准脱贫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注重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全面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强化 “四个意识”。要认真核查各项扶贫政策是否全部贯彻落实到位,不得将扶贫政策打埋伏,更不得将政策性扶贫资金滞留在部门。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和党性问题。二是深入理解和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政策,积极探索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研究本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方案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等适合本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一般农户和扶贫对象户的稳定收入,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三是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扶贫对象对接的思想工作。对于进行土地流转,实行土地或其他生产要素入股,一些群众有顾虑、不放心,不愿参股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感到困难大、有阻力,不敢大胆推行,出现农村资源两相背离现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我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强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领导,真正做到抓党建、促结合,实现共同发展。四是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抓在手上,加强对扶贫对象的培训学习,做到三有:在讲党课时有扶贫对象户,在专业技术培训时有扶贫对象户,在组织参观学习时有扶贫对象户。要提振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感到受尊重、有奔头,真正调动起扶贫对象户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产业扶贫对象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使他们真正懂得怎样种养,怎样经营管理,提高用智慧脱贫的能力。

  二、把精准脱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户的精准脱贫,就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面小康。因此,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结合起来,做到“三同”:即目标同向,时间同步,任务同行。

  目标同向,精准脱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不能将精准脱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两项工作、两个阶段目标来看待。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党深刻认识贫困地区脱贫之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意义。

  时间同步,加快精准脱贫攻坚步伐。对精准扶贫对象要进行动态管理,已经率先脱贫的要精准退出,同时按照有关政策做好巩固工作,直至全面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要把精准脱贫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和政治任务来抓,在2020年底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全面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任务同行,就是要将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刚性指标和任务,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总任务一同安排部署。既不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放松了精准扶贫工作,也不可在安排精准脱贫工作时模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任务总目标,要同部署同进行同检查。既有近期安排,也有中长期部署,长短结合,统筹协调。

  三、把精准脱贫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特别是在产业扶贫中,着力推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

  一要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级主体、市场主导,健全机制、整体推进,生态立村、科学发展的原则。对有集体经济的村,要加强党对集体经济的领导,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注重提升效益的同时,积极吸纳扶贫对象户入股和务工,使他们从土地或劳动中获得一份稳定收入。对集体经济薄弱或没有集体经济的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政策精神,借鉴贵州塘约村等地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的先进做法,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此作为衡量基层党组织是否具有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标准,发挥集体经济在带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和长效机制。

  二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应对自然灾害、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加快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带动扶贫对象户脱贫增收。农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应对自然灾害、疫情风险、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在脱贫攻坚中积极主动吸纳扶贫对象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项目、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

  把发展农业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有力抓手和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视察黑龙江时指出,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要紧紧把握这个发展方向,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建设用地权、集体建设用地权、水权和小水利工程权等,有组织地量化折股进入农业合作社,真正做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使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资源资产得到有效激活,通过股权获得稳定收入。

  三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的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采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开放式扶贫路子,将招商引资与精准脱贫直接挂钩,把各项扶贫政策“打包”,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产业项目上来。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提供林业、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办理的一切方便,引导这些经营主体和项目向易地搬迁地聚集,形成产业项目建设的洼地。把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搬迁脱贫的靶向,切实破解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难题。

  四、把精准脱贫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用好这把破解一般农户增收问题的钥匙,在调结构、提品质、树品牌上下大功夫。

  一是立足比较优势调结构。县乡村三级要采取列表格、拉清单的形式,详细盘点本区域的农业供给侧情况,认真分析,找出比较优势和产业短板。将优势和短板对比考虑,按照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发展各具特色专业村的要求,比较优势是什么就打造什么,产业短板什么就补什么。县乡村三级都要拿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操作清单和指导意见,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必须清晰、简洁、具体、明了,可操作性强。以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农户和扶贫对象户在种养经营中参考,帮助扶贫对象户解决在种养经营中的盲目和困惑,克服种养业的盲目性,既增产又增收。

  二是用新发展理念提品质。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问题,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至关重要。品质是品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品质提升起来,才能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和地方特色品牌优势。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善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运用到传统农业品质的提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之中,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指导和帮助扶贫对象进行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用优质农产品赢得市场。精准扶贫,就是要精准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指导扶贫对象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怎么养,用生产优质农产品来提高扶贫对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脱贫致富能力。

  三是突出区域特色树品牌。有些地方在种养业上已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格局和规模,但因为没有创出品牌,在同类产品中缺乏市场竞争力,致使增产不增收。要专门成立品牌建设机构,认真研究和探索本区域的产业特色和优势,推进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同时要引入现代要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特别是一些地方的传统农产品,正是倍受消费者喜欢的健康保健食品,可以提升作为区域特色品牌,用品牌战略助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作者系榆林市靖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