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层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
发布时间: 2017-03-17 15:23 来源: 靖边县人大常委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是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不全面学习,不能形成看齐意识;不系统学习,同样不能形成看齐意识。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这一新时期的思想理论体系,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精准发力,才能深刻领会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一、两个战略布局的战略思想

  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都必须考虑内政与外交的战略问题。“四个全面”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正是内政与外交战略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战略。

  何谓战略?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毛泽东曾经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后来,“战略”一词被引申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其涵义也相应地拓展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谋略、方案和对策。两个战略布局,就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和规律性的治国理政战略。

  从内政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和规律性的治国理政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统领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基本方略和重要保障。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对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一个不落地全部脱贫,斩断穷根。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理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就是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既要东部率先,也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既要城市繁荣,也要农村小康;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经济建设,也要国防融合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既是一项总体战略,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我们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从外交来看,面对复杂的国家形势,如何从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和规律性上来把握和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及时谋划和部署了“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具体举措,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等,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遍响应和积极参与。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提供动力;建立新型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应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发展能力,缩小南北差距;加强南南合作,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实现联合自强。这一全球治理的战略思想,既遵循了传统的外交思想,又开辟了更大格局的开放合作,更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举措。不仅使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而且构筑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成果、共筑发展梦的命运共同体。

  两个战略布局的战略思想,旨在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服从和服务大局意识,风物长宜放眼量,明确目标,精准定位,抢抓机遇,积极投身到推进“四个全面”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当中,勇于作为,坚定作为。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思想

  我们党之所以在9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巨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就在于一刻也没有放松管党治党。然而,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仍然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担当和必然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之所以要抓住改进作风来推进党的建设,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实际上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是要牢牢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四风”问题就是解决严和实的问题,解决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不严不实就会滋生“四风”,就要脱离群众。彼此关联,环环相扣,抓住了管党治党的关键。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认识问题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建设。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政治上合格不合格的第一位标准。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清晰的思想认识,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才能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反腐倡廉,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关键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人们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从而进一步树立党在群众的形象和威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好干部”,就是要具备肯于探索、勇于实践、敢于负责的品格,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矛盾面前不推诿,在失误面前敢担当,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领导干部应有的觉悟和境界,也是党员干部政治成熟的表现。当前,我们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克服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好干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好干部,精准扶贫需要好干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好干部,抵御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和错误思潮需要好干部。好干部担当的是家国天下,担当的是使命责任,担当的是人民的美好幸福。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想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整体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创新性运用和发展。

  一是运用辩证思想认识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发扬优点,摒弃不足,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取得文明进步。

  二是运用系统思想统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理论,既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深化改革的分目标。这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事物整体性和普遍联系性。

  三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改革协同配合。

  四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基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而生产又分为两大部类生产,即生产资料生产(第Ⅰ部类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第Ⅱ部类生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就是两大部类生产都出现了结构性问题,如钢铁,日用品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不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是恰恰反映市场需求对供给侧在资源配置中的信息反馈和决策要求;不是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的翻版,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表明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宏观政策选择、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性的把握更加清晰。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经济新常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精准定位。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是,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社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所以,不可简单地认为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增速放缓,而是全方位地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度把握,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大逻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对经济发展规律深度把握的一把钥匙。经济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矛盾运动。这个再平衡,不是对过去的重复,而是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经济新常态找准了这一矛盾运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需要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需要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就是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不论是两大部类生产,还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产品内部结构,都存在着补短板问题。归根结底,是创新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就是创新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去产能,而更重要是补短板,补自主创新的短板。因此,这一轮改革不同于初期的国企改革,而是要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寻找新的改革路径和方略。

  五、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必然有其鲜明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思想,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一是公开宣布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和要求的,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同时争取全人类的解放。二是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政治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和规律。三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政治理论是政治实践经验的总结,从政治实践吸取养料,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又用于政治实践,指导政治实践,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立场、信仰、观点、方向来自于我们党多年来的政治实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在中华民族积弱积贫,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必须具有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政治,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异常复杂而艰巨,我们不用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观点、政治方向去占领,别人或别的东西就要去占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媒体座谈会上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用“正能量”将党的意识形态的正确政治方向,传导到广大人民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入脑入心,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焕发出实现中国梦的汹涌热潮。

  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充分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宗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目标,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深刻阐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问题,是对党的宗旨的最新诠释,也是对我们党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

  “五大发展”理念,是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彼此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宪法至上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最突出、最核心的法治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的一切法律,都必须遵从和捍卫这一根本大法。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立法为公、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律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关键的是方向正确、政治保证坚强有力。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律的权威源自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使党的各项主张通过法律转化成广大人民的意愿,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和维护人民的权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代国家治理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过去,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国家治理体系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已经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这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所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需要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要有定力。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决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更不是照搬西方宪政。“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遵循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符合时代要求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国家治理体系。

  在国家治理能力上,我们仍然有着能力不足的危险,既有体制机制方面造成的能力不足问题,也有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都需要下更大气力来加以提高。提高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在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着力提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干部能力问题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九、弘扬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文明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既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明思想。我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我国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的“五大发展”理念一同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文明思想,在世界文明进步中大放异彩。

  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这一社会文明思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也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十、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强军思想

  《孙子兵法》讲: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行和平发展是我们一直秉持的基本原则。然而当今国际社会正处于战略格局深度调整的大变局时期,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推进“四个全面”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没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军目标,正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崇高理想,以国家安全环境和军队建设现状为客观依据,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实现强军目标是一项具有很强的开拓性事业,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要以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精神,坚决推进军队各项改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一是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二是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三是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按照强军目标,推进军队改革,使我们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更能适应新的军事发展要求,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一定能够发扬传统、继往开来,肩负起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