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横山下来些游击队》
发布时间: 2017-07-10 08:49 来源: 百度百科

      一、歌词

  横山下来些游击队

  对面沟里流河水

  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

  一面面那个红旗碱畔上插

  快把咱们的游击队接回家

  滚滚的那个米汤热腾腾的膜

  招待咱们的游击队好吃喝

  我当红军你宣传

  咱们一搭的闹革命多喜欢

  红豆豆角角熬南瓜

  命革成功了再回家

  革命成功了再回家

  二、创作背景

  这首至今流传很广的信天游,说的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横山地区游击战争风起云涌,到处成立红军游击队,开展轰轰烈烈武装斗争的事情。

  1934年春,中共陕北特委及谢子长领导开辟苏区,在横山李家岔村建立了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赤源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当时共辖11个区,有7个区在今横山县境内。接着陕北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仅几个月时间陕北红军游击队由8个发展到26个,约4000余人。经常在横山活动的就有8个支队,赤源县又成立了8支红军地方游击队,因此在横山活动的游击队特别多,特别活跃。

  横山游击队先后在横山的冷窑子、石佛鄢、代圪崂、石湾镇、侯高山、刘家沟、油房头、栾家硷、元庄窠、范高梁等地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他们配合刘志丹率领的正规红军参加了攻打景武塌、寺儿畔、镇靖、横山等重大战斗,开创了赤源县、米西县两块红色根据地,而且为以后分别建立安定县、横山县、靖边县、米脂县、子洲县的革命政权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时,每打过一次仗,军民就编唱出一首民歌,如《跟上刘高打江山》、《打寺儿畔》、《打油房头》、《打石湾》、《打横山》等都是战斗后随时编唱出的民歌。横山游击队不仅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民团浴血作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而且发展党团,建立政权,走到处打豪绅、斗地主、烧契约、分粮食、分土地、惩恶除霸,实行土改,进行普选,使深受剥削压迫的农民翻身得解放,受到劳苦百姓的衷心拥护。翻身农民情不自禁地从内心发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样感人肺腑的动人绝唱。

  一听到《横山下来些游击队》的歌声,反动民团闻风丧胆,国民党军队不敢轻举妄动。这首民歌传唱到延安后,边区政府也知道横山有个游击队,通报表扬蒙汉骑兵游击队是“勇敢善战可歌可泣的人民骑兵”。毛泽东在瓦窑堡接见米西县、乡15名干部代表,赞扬他们取得好成绩。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减员很大,横山游击队的大部分队员很快补充到中央红军,其中少年先锋连的一百多人就全部补充到红一军团一师十三团,其余都被编入刘志丹任军长的红二十八军二团。

  三、艺术赏析

  1.从时间上看,《横山下来些游击队》的民歌是随着横山游击队大量活动后而诞生的,即始传唱于1934年春夏至1936年的夏秋之际(见“对面家沟里流活水”,“红豆角角熬南瓜”等)。因为1935年横山游击队活动最活跃,很可能创作于1935年夏秋。从朴实生动的歌词语言来看,民歌的始唱者是苏区普通的贫苦农民(或劳动阶层)。他站在自己的村子(或山上)看到“对面家沟里流活水”(“活水”是代指红军举着红旗,扛着红缨枪等排队行军像流动的活水),就知道是“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接着“一面面红旗”在村里“硷畔上插”,家家户户“你(有召唤的意思)快快就把咱游击队引回咱家”。一会儿,家主人把做好的“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平时穷人一般只吃到糠面团“窝窝”)端出来,“招待咱们的游击队好吃喝”。村里青年们看到红军游击队员挂着“三号号盒子(枪)红绳绳”,就想“跟上我的哥哥(尊称红军)闹革命。”村里其他人和女青年(不乏有恋人)对将要当红军的人说:“你当兵来我宣传,咱们一搭里闹革命多喜欢。”村里年长者或父母对将要当兵的青年嘱咐说家里没好吃上的,只有吃“红豆角角熬南瓜(夏秋才有)”,你们跟上游击队好好干,等“革命成功咱再回家”。

  2.这首民歌的曲调建立在典型陕北民歌“5-1-2-5”的双四度框架上,突出四度进行与切分节奏,“6”为过渡音,由上下两个呼应式的乐句组成乐段。开阔的旋律与自由的“信天游”山歌的节奏表现了生活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上的人民群众丰富的感情世界。

  时隔近半个世纪后,时至20世纪80年代末,岁月乾坤轮转,以这首民歌为代表的一批当年陕北革命老区的民歌音调再度成为中国当代流行歌坛“西北风”盛行的重要创作素材,高亢、激昂的旋律,配以摇滚、迪斯科的流行节奏,使用“信天游”直抒胸臆的喊唱方法来进行演唱,成就了一批音乐风格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