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它便是陕北民歌。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一、介绍
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
中国民歌中山歌类的一种,又叫"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 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 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其然地以唱歌自娱。他们所唱的 主要就是"信天游"。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在传唱 中,他们免不了矢口寄兴的随意创作,在创作了之后,又不断地 传播出去。当然,"信天游"属于所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 。无论在放牧耕地,或是节日游乐,他们总要哼唱几句。作为一 种风格个性都很强的山歌品种,"信天游"的基本特征是结构短小简洁,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性。
二、歌词特点编辑
信天游的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增可减,多以7字为一句,两句为一首。上句常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句尾押韵。歌词的语言精练质朴,形象生动,句中常运用叠字,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如“一对对白鸽一对对鹅,一对对的毛眼眼瞭哥哥”。每首信天游既可由一段词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词用一个曲调反复咏唱。 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性灵》、《横山下来游击队》、《见面容易拉话难》等。
三、曲调特点编辑
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两句的关系有延续发展的,也有变化重复的。曲调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节奏比较自由,旋律起伏比较大,音域较宽,音调高亢开阔,感情直畅奔放,具有较强的山歌性格,如《脚夫调》。另一种是结构比较严谨规整,节奏比较匀称固定,旋律进行平和抒展,感情细致深沉,性格接近小调。
由于信天游流行的地区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色彩。例如与山西河曲相邻的府谷、神木的信天游,常常带有山曲的风味;靠近内蒙古西部地区靖边一带的信天游,又常常含有内蒙古爬山调的因素;流行在宁夏东部的信天游,又和当地山花儿的性格相近;而流行在河北西部平山县的信天游则又自成一格。
四、节奏特点编辑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五、名段欣赏编辑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玉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数上蓝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呀,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人死活哟,长在一搭.
蜜蜂呀那个落在呀那窗眼眼那个上
想亲亲那个想在呀这心眼眼那个上
到了树芽那个开花呀这顶顶那个上
操了心心那个操在呀这你身那个上
夕阳呀那个落在呀这山耕那个地
一桩桩那个心事呀想起那个你
蜜蜂呀那个落在呀那窗眼眼那个上
想亲亲那个想在呀这心眼眼那个上
一对对那个蝴蝶呀在绕天那个飞
不想那个别人呀单想那个你
不想那个别人呀单想
单想那个你
初一到十五/ 十五的月儿高/ 那春风摆动/ 杨呀杨柳梢/ 三月桃花开/ 情人捎书来/ 捎书书 带信信/ 要一个荷包袋/ 一绣一只船/ 船上撑着帆/ 里面的意思/ 郎你要自己猜/ 二绣鸳鸯鸟/ 栖息在河边/ 你依依我靠靠/ 永远不分开/ 初一到十五/ 十五的月儿高/ 那春风摆动/ 杨呀杨柳梢/ 郎是年青汉/ 妹如花初开/ 收到这荷包袋/ 收到这荷包袋/ 郎你要早回来/ 收到这荷包袋/ 郎你要早回来/ 收到这荷包袋/ 郎你要早回来
六、发展历史编辑
回荡在黄土高原山山峁峁的信天游,曾给予了广大群众多少愉悦、陶醉和鼓舞,曾奉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多少悠扬壮美的情思。她曾是咱陕西人一张带韵的名片。
战争年代,在革命圣地延安,何其芳、公木、刘炽、贺敬之、李季、严辰等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讲话》的指引下,搜集整理、学习借鉴信天游,创作出一首首艺术佳作,如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刘炽等改编的小歌剧《陕北牧歌》等,这时候出现的还有《蓝花花》、《横山下来些游击队》、《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优秀的陕北民歌。建国后,我省利用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不论是在整理改编还是创作演唱方面,也都取得过卓著的成就,为我省赢得了不少赞誉。
上世纪50年代以陕北民歌合唱团的成立和演出(该团指挥兼作曲王方亮曾创作排演了一批相当成功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当时在全国好评如潮)为标志;
70年代以新编民歌风靡全国为标志;
80年代以全国大刮“西北风”为标志。与此同时,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先后涌现出了刘烽、航海、王焱、杨洁明、吕冰、孙韶等作曲家,涌现出了刘燕平、白秉权、马志清、恩凤、冯健雪、杨巧、孙志宽、阎志才、李志文、贺玉堂、王向荣等歌唱家和民间歌手。于是,带着陕西儿女的豪情,信天游,唱出了潼关,唱遍了全国,传向了世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港台和西方现代主义表演艺术的影响,一批年轻的音乐人对流行音乐和所谓摇滚乐、爵士乐等现代派音乐趋之若鹜,而那些仍然热爱信天游这种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在新的现实面前,也不免产生了一些迷茫。加之,有关部门在支持倡导上的力度不够,于是,曾经拥有千百万热心听众的信天游的歌声,竟失声于乐坛。这种现象,既令人痛心不已,又令人深长思之。
七、人物
在信天游的传唱过程中,先后涌现出了刘烽、航海、王焱、杨洁明、吕冰、孙韶等作曲家,涌现出了、白秉权、马志清、恩凤、冯健雪、杨巧、孙志宽、阎志才、李志文、贺玉堂、王向荣等歌唱家和民间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