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龙洲堡
发布时间: 2017-06-05 08:45 来源: 百度百科

  龙州(洲)堡,明长城榆林镇关堡。龙洲堡在陕西靖边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成化五年巡抚五锐建,四面深沟, 东西俱通边外要路,清有把总分防。

  据《靖边县志》载,为“明成化五年(1469)巡抚王锐建筑,周围凡二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至二丈三、四尺不等。东西门二,楼铺九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万历六年(1578)砖砌。”

  明正统年(1436—1449年)间始筑龙洲寨,位于今靖边县镇靖堡东40里的龙洲镇龙洲村,成化五年(1469年)改建为堡。有东西两门,楼铺9座,隆庆六年(1572年)增高,万历六年(1578年)砖砌牌墙垛口。

  一、历史

  正统中期始筑龙洲寨,位于今靖边县镇靖堡东40里的龙洲镇龙洲村,成化5年改建为堡。堡西北距大边5里,西至镇靖堡40里。明时龙洲堡为延绥镇中路所辖营堡,驻兵572名,马377匹,把总一员。

  在《读史方舆纪要》有这样的话,镇靖堡又东四十里,即中路龙洲城也。但在有的学者的文章里是这样写的:龙洲堡、镇靖堡、靖边营、宁塞营、永济堡、旧安边营、新安边营、新兴堡、石涝池堡、三山堡、定边营、盐场堡、饶阳堡,以上各营堡为榆林镇守西路所辖,共14营堡。这里将龙洲堡划为西路所辖。龙洲堡的位置正处于延绥镇东路和西路的交界,不同时期是会有从属上的变化。

  二、现状

  龙洲堡辖长城“三十四里,墩台二十座。” 这段长城,尤其是由堡城向西,经五台麻黄梁诸村至伙场地段,因其行经之地为黄土地貌,所以墙体保存较好。现该堡为龙洲村所在地。

  龙洲在靖边县城东南21公里处。在高阜眺望:龙洲四周群山环峙,其西南边老虎脑山似大虫翘首,中间低凹平坦,涧中沙嘴河、坪庄河将龙洲切割成大涧和小涧几块。

  汉代,龙洲即建堡寨,名石堡寨。北宋时,党项族李氏在西北称雄,建立西夏政权。为抗击西夏,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曾亲临抗击前线,石堡寨又名范仲淹哨马营。

  后来西夏攻占堡寨,见其处地势险要,便重新修筑一城,其城西北傍水,东南接涧,占地约120余亩,并将此改为龙洲。龙洲成为攻击北宋政权的营盘。

  明代,旧城池全废,而河套鞑靼族不时侵扰,龙洲一带又成抗击鞑靼的前沿。1470年,明朝派巡抚王锐在鸦儿巷又筑一城。差不多与此同时修筑的长城从北逶迤而过。隆庆、万历年间,鸦儿巷城不断加高加固,城墙砌上城砖,上面砌有牌墙垛口。

  清代,西北边少数民族先后归顺,进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兵防渐渐松弛下来。乾隆年间,鸦儿巷城曾补修过一次。到1809年,龙洲发大水,城被洪水冲塌两处。1867年,甘肃回民起义军攻打龙洲。乡民、团丁进行抗击,结果,城被攻破,乡民、团丁被杀、熏死者100多人。鸦儿巷城被弃为荒城。

  之后,有人又打起石堡寨的主意。《靖边县志》(光绪本)记述其处“寨阔数千丈,高数十丈,四面悬崖,南通一径。”从地理上看,石堡寨为入龙洲咽喉;从地形上讲,易守难攻,为防守理想之地。有个姓阎的豪强据寨称强,当地群众便将堡寨易名阎寨子。1922年,民团头子樊幼樵强占阎寨子,并动用民力,拆除旧城砖,将堡寨进行了维修。因为堡寨地势险要,龙洲一时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顽强堡垒。1935年,靖边获得了解放,龙洲却如江心孤岛,为民团所占。直到1941年,共产党利用民团内部矛盾进行策反,龙洲才回到人民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洲一直为靖边县政府所辖的一个乡。经过多年建设,昔日狼烟烽火已为陈迹,一个崭新的龙洲出现在人们面前。鸦河出的龙臼,过去由于其水清澈可见,四季不涸,明月照水,相映成趣,曾被誉为“龙潭碧月”,成为靖边八大景之一。上世纪70年代后,鸦河和沙嘴河先后截流筑坝,库内绿水涟漪,鲜鱼弄波,月映其中,山衬其边,一个新的“龙潭碧月”又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坝梁阻流横截,穿越大涧、小涧的人可以以坝当桥,再不用为翻沟涉河而发愁。龙洲地势平坦,龙洲人充分利用水利条件,办起抽水站,其大涧、小涧都变为平展展的水地。当地出产的葱,股粗、皮薄、辛辣、鲜嫩,加之水流灌溉,产量颇丰,为靖边名产之一,远销榆林市各县和宁夏、内蒙古、山西等临近省区。

  进入农家宅院,瓦房、砖窑、新式家具。镇政府周围建有学校、医院等单位,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农历每月逢二、逢七,都有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