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跑驴,在靖边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及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的孕育下产生,是流传在民俗社火中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由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后经著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加工整理,靖边跑驴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
区别于其他跑驴表演的靖边跑驴将“驴”拟人化,将人和驴形成一体,更加夸张而不失真,整个表演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了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是陕北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8年6月14日,靖边跑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般情况下,靖边跑驴尾随秧歌队在行进间即兴表演,不受秧歌队及鼓乐节奏的约束。春节“闹社火”时,先“打场子”的就是要靠跑驴,在激越欢快的锣鼓声中开始,表演者根据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环境条件即兴作舞,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的舞姿技巧,滑稽的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
靖边跑驴在表演形式上有一人跑驴,双人跑驴,多人跑驴。多数情况下,跑驴表演为双人表演,其中一人手执驴形道具,扮作骑驴人,另外一人则扮作赶驴人,配合表现“夫妻探亲”、“回娘家”、“赶集路上”、“爷孙赶集”等传统生活场景。
靖边跑驴的基本动作有“慢步闪腰”、“上坡步”、“下坡步”、“过河步”、“小跑步”、“大跑步”、“撒欢跳”等,以及在这些基本动作之上发展出的组合动作“惊驴打斗”、“陷泥救驴”、“双人骑驴”、“太平跳跃”等。表演时,表演者即兴使用,不受限制。
跑驴道具所用的“驴”,过去是用柳条、竹条、丝麻、线绳进行编制框架,然后外加麻纸、报纸用糨糊粘贴,最后用墨汁涂刷而成。制作时分前后两截,中间用柳条连接,下部围上黑绸布或绒布,另外用两把笤帚装进一条裤子的双腿内,加上鞋和袜子、绑腿带,做成两条假腿。表演者在演出前先将道具“驴”挂绑在腰间,两条假腿挂绑在“驴”鞍两侧的部位,表演者露出上身与两条假腿成一体,然后即可进行表演。赶驴者,则挂着一个柳筐筐,拿着一根赶驴的红缨子鞭杆,腰间挂一支旱烟锅和绣着山丹丹花的烟袋,头扎白毛巾,戴一个夸张的鼻胡儿。
20世纪60年代,靖边跑驴的艺人们第一次将广场艺术搬上了舞台。他们对靖边跑驴以道具改革为突破口,利用钢筋、铁丝焊接“驴”框架,加上可以转动的“轴承”,下边加上支架和四个小轮子,用电灯炮做眼睛,以兔皮、驴皮、驴耳、驴尾等不用加工的原料进行装饰,使过去的形似“驴”发展成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活道具。经他们重新改制的“驴”,不仅可以动耳、摇尾、眨眼、张嘴,而且可以转向进行“旋转360度倒骑”,甚至可以配合“落鞍下驴”“双人同骑驴”等高、难、新的动作技巧,为跑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靖边跑驴艺术带来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1979年,靖边县文化馆以靖边跑驴为蓝本编创作的12分钟舞蹈小剧《探亲路上》,参加了榆林市春节文艺调演,获得一等奖,让靖边跑驴一炮走红。从地市到省城、到北京参加演出,参加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泥土的芳香》的拍摄,到法国、瑞士、前苏联等国进行文化交流,使得靖边跑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靖边跑驴已蜚声国内外舞坛,以耐人寻味的乡土风情与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为百花园中添了土香土色、清新瑰丽的色彩。
看陕北靖边跑驴表演,你会觉得它不像表演,而是真实鲜活的生活状态,可又使你觉得它的夸张情态是那样浪漫地远离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