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柳编技艺:妙手生花“柳”成金
发布时间: 2018-07-10 08:45 来源: 榆林日报

  “人人都说三边好,好三边,塞上明珠那个亮呀么亮闪闪。”广袤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与沟壑纵横的白于山区之间有一块名唤“三边”的不息热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仅有唱不完的信天游、能道会唱的说书匠,还有能编会做的巧匠。他们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可湮灭的技艺,正如首屈一指的柳编,怎一个“巧”字了得。

  物尽其用 人更尽其美

  三边地区的柳编技艺,至今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工艺制作的材料就是柳条,沙柳、杞柳、红柳,样样皆可,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当属沙柳。

  据了解,每年的清明或白露前后,沙柳枝条的纤维含量最高、柔韧性最好,最适合采割编织。沙柳采割回来后要即时去皮,如果搁置到第二天,皮就会干在柳条上去不掉了。去皮之后,需将条子放在太阳下曝晒至干,其间不能淋雨。开始编织前,则要将干燥的沙柳条放入水中完全浸湿,然后捞出装在密封性好的袋子里,或用塑料布裹住保持水分,等水分充分渗入条子,柳条变得光滑柔软就可以编织了。

  据定边县柳编技艺传承人李生梅介绍,柳编的编织工序主要包括起底、周径、编帮、收口四个步骤。起底为整个编制工序的开始,一般要挑选出10余根筷子粗细的条子,采用三穿四、五穿六、七穿八的方法起底,主要分为穿底和盘底两种编法。另外,穿底起法要根据所编器具的形状而变换,如果编织圆形器具,则分别将两组选好的底棍紧靠在一起,一组从另一组的中间以经纬的角度交叉穿过,穿好后的底心是一个紧密的接近正方形的形状;若编织椭圆形器具,就要将选好的一组底棍并在一起,从同等间隔分开的另一组底棍中间穿过,间隔距离根据编织器具的大小而定。

  底心穿好后,选出稍细的两根条子进行绑心,绑心时两根条子上下接续着前进,从而将底心固定。之后再选两根同等粗细的条子采用压一挑一的手法缠心(缠三至四圈),以对底心再次固定,同时将底条一根根分开进行分径,然后把底棍一根根插在底条上以压一挑一的手法向前编,编够需要的尺寸后,再选两根绞条绞一圈加以固定,用剪刀将多余的条子剪掉。

  盘底是将底棍分为同等数量的四组,把分好后的两组盘条交叉叠起,再将另外两组绕叠上下穿起固定,随后选两根稍细的绞条,把盘条两根为一组进行分径。分好以后,每组上插一根底条,上下挑着向前编够所需尺寸,再以绞条绞一圈固定后,把多余的底条剪掉。将分好径的径条向上折起,用三根条以压二挑一绞两的方法固定。

  周径,即编好的底在每根底棍上插两根径条,用绞条以压二挑一的手法编一圈将径条固定在底子上,然后将径条折起与底成竖立状,用三根绞条以压二挑一绞两圆的方法固定。之后便可以开始编帮子。编帮子又分为单编、双编和花编三种,编出的帮子为里外两层,纹路精美,紧密而厚实。

  最后一道工序是收口,即将编够尺寸的帮子用三根稍细的纹条压二挑一绞一至两圈固定,再用径条以挑二压三挑一的手法收拢。此时,一件精美的柳编制品便完成了。

  保护传承 振兴方有望

  “民国初期,靖边县仅柠条梁镇就有3家编篓商号,专门经销柳编制品。新中国成立后,柳编酒篓、油篓渐被铝、铁桶所取代,但柳编箩筐、簸箕仍为市场上的热门货。上世纪70年代起,靖边柳编产品开始向美国、日本等国出口,仅1979年即编创新品种318种,先后在北京展出11种,西北五省展出8种,广交会展出34种,天津口岸展出52种,美国、日本展出5种。1982年,柳编技艺已在全县普及,据不完全统计有从业人员2000余人。”靖边县非遗专家李玉东介绍说。

  不难看出,柳编技艺这项凝聚三边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颇为辉煌的历史。就地取材的柳编制品,也一直是广大民众的主要生活器具和生产工具。然而一度风靡海内外的三边柳编工艺,而今除了部分庄户人编一些日常用品如柳筐、簸箕、笸箩外,技艺几乎面临失传。

  “事实上,保护柳编技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兴盛始终与农耕文明的产生、发展、兴盛同步,可以说是陕北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对研究陕北农业发展史和手工业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外,柳编工艺品的经济价值还能刺激沙柳的种植。三边地区处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土地时时受到沙漠的吞噬,因而大面积种植沙柳、红柳、杞柳等植物,还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定边县文化馆副馆长郑少华说。

  为了不使传统技艺失传,定边县、靖边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早已开始了一些积极的工作。目前,“三边柳编技艺”已顺利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被列入两县每年的政府工作计划。

  早在2015年5月,靖边县便成立了靖边柳编抢救领导小组,把靖边柳编列入县级重点非遗保护项目,还在张家畔镇、梁镇柳桂湾、镇靖五台村等地对柳编老艺人进行普查,搜集摄影、摄像资料,建立了档案。

  “下一步,我们还将以三边柳编入选省级‘非遗’为契机,更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柳编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规模、行销范围,沙柳、杞柳、红柳、旱柳蓄积量,艺人的基本传习情况,使用工具的具体做法及制作技巧、技法的口诀、行规、民俗等全部内容,同时做好相关物品的征集工作,并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立关于柳编的档案和传承人档案,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工作,重点对柳编编织技艺进行研究与恢复。”靖边县文化馆馆长闫志雄说。

  “要想实现三边柳编技艺的更好传承和发展,相关部门及从业者还应结合市场需求,努力做好柳编和新颖工艺产品的研发,并使之逐步形成产业化。同时,要结合省市两级‘非遗’传承人的申报,推进传承基地建设并组织开设相关培训班,并逐步构建统一的柳编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和供销体系,切实增加柳编艺人收入,促使相关产业良性循环发展。”郑少华说。

  (文/记者 满孝永 见习记者李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