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中权(1915-1968)陕西清涧人。
1934年参加革命,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3月任共青团(少共)吴堡县委书记。
1937年2月任中共甘洛(8月改称甘泉)县委书记。
1940年12月调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
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被选为模范县委书记,并得到毛泽东“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题词。
1943年8月任中共三边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1944年4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兼毛泽东的秘书。
1947年后任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副厅长。
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部长、华南垦殖局副局长、中共海南区委书记兼海南垦殖局局长、林业部副部长。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
1978年5月平反昭雪。
惠中权同志的一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他坚持重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把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改善群众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的工作精神就是毛主席教导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的领导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的方法;他的思想路线,就是毛主席教导的、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路线。
惠中权同志到靖边县上任后,当时靖边土地贫瘠,黄沙漫漫,十年九旱,民不聊生,为发展当地经济,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县地广人稀、沙多土少、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极低等实际情况,制定了以兴修水利、造林种草、发展畜牧和运输事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方针。1941年组织群众割青草500多万斤,解决了牲畜过冬缺草的问题。次年在全县建起人工草园子1000余亩,种苜蓿2000亩。同时发动群众大量栽种柳树、沙柳、柠条,既解决了牲畜的饲草困难,又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当年全县繁殖的60000多只羊羔绝大部分成活,大羊和牛、驴、骡、马等大家畜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1942年-1943年,全县共修水浇地7000多亩,在水地上进行复种和套种,亩产提高八九倍;修水漫地1000多亩,产量提高1倍以上。修水地和水漫地的经验由此在陕甘宁边区全面推广。
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他提出了“一驮盐一匹布,一斗盐二斗麦”(一驮盐可换回一匹二蓝布,一斗盐可换回二斗小麦)的口号,发动群众运盐。1943年,全年运盐35000多驮,获利8750万元(边币)。同时,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发展供销合作事业,并培养出合作事业的先进典型——田宝霖合作社,仅合作社的油坊一项,年获利232万多元。靖边的民办合作事业从此而兴起,为开创靖边经济繁荣局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表扬了惠中权,强调指出:“特别是靖边同志这种认真努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县效法。”并亲笔题写“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八个大字赠予惠中权同志。
公忠体国好儿子
惠中权同志对党对人民的耿耿忠心,表现在他的生活作风方面。林业部的同志共同回忆,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严以律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长期以来,他废寝忘食,竭尽全力工作,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组织上让他出国治病顺便进行工作考察,但他认为国家正是困难时期,他花费的这些外汇应该给国家买机器。
戒奢以俭好领导
惠中权个人生活非常俭朴,在办公室不抽烟、不喝茶,只是不停地喝白开水。有一次,开完会后,把一位劳模请回家来继续谈工作,吃饭时端来几样菜都很简单,一碗名符其实的排骨汤,他用筷子捞了几次,才捞起一块带肉的排骨,放到客人碗里。连警卫员都不好意思,他却和客人边说边吃,饭菜凉了,而两人谈话却越来越热烈。
艰苦朴素好公仆
惠中权同志衣着非常朴素简单,总是那套褪了色的黄制服。一次开完会,彭真同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老惠啊,怎么现在咱们都进城了,你还这么土气,老是穿你这套衣服!”那时候他抚养着八个子女、一个老人。家庭经济状况很紧,机关考虑到他家的具体困难,给了300元补助,警卫员几次要到行政处领来,他都不让。他在生活方面从来没向机关提出任何要求,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