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吕政轩:趣话陕北毛驴的趣事 
发布时间: 2018-11-13 09:08 来源: 今日靖边

  榆林学院吕政轩:趣话陕北毛驴的趣事   

  陕北赶牲灵通常会有四头骡子。走在最前面的叫头骡。头骡装扮得比较讲究,在笼套顶部两耳之间用铜丝竖扎三簇红缨缨,下端镶着三面圆镜,阳光一照闪闪发光,如同三盏明灯。头骡颈部一般会挂一串响铃,前胸下垂两束红缨缨,中间也坠一串响铃,形容为“哇哇声”。

  

  驴属马科。体型比马和斑马都小,但与马属有不少共同的特征:第三趾发达,有蹄,其余各趾都已退化。我国疆域辽阔,养驴历史悠久。驴可分为大中小三型,小型驴俗称毛驴,以华北、甘肃、新疆、陕西等地居多。陕北多毛驴。   

  驴的形象似马,多为灰褐色,不威武雄壮,它的头大耳长,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躯干较短,体高和身长大体相等,呈正方形。驴很结实,耐粗放,不易生病,并有性情温驯、吃苦耐劳、听从役使等优点。 

  驴可耕作和乘骑使用。每天耕作六至七小时,可耕地2.5至3亩,在农村可以乘骑赶集,适于山区驮运等用途。   

  驴笨,不会投机取巧,上了大套就认真拉磨拉车去干活,就是被人骑在背上也是老老实实赶路,决不让人操心。论形象,驴并不丑,驴的眼睛大而美,堪称“龙眉凤目”,但从来不会“美目盼兮”,给主人抛媚眼,更不会低眉顺眼看别人的眼色行事。驴有一对大耳朵,但却不是双耳垂肩,大耳朵直楞楞地向上长,耳根子很硬,从来不听什么流言蜚语。驴的体型虽不如马那样健壮,却能吃苦耐劳,有一地草料就心满意足。当然,驴也有生气的时候,有时脾气还很犟。驴想叫时就不分场合地放声长啸,声遏行云,痛快淋漓,兴之所至,发泄出满腔抑郁之气。驴也因这等耿直性格,理所当然地落了个“犟毛驴”的名声。 

  

  陕北有句俗语:拉犁的牛,平地的马,上下山的驴儿不用打。陕北又有民歌云: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在这山套着山的陕北,到处都可以看到驴的影子。对于陕北人来说,家中可以没有牛,没有马,但不能没有驴。牛力大,但却笨重;马善跑,但不适用。驴虽没有牛的力气大,却灵活;虽没有马善跑,却稳健,再加上驴的性情温顺敦厚,干起活来舒缓有度,这就很适合陕北人的性格和生活节奏。陕北人把驴叫“牲灵”,是牲畜,但又有灵气,可见人们对驴的亲切。陕北人上山赶着驴,下山吆着驴,早出晚归,形影不离。   

  陕北人把使唤驴叫赶驴,赶驴的人叫驴把式。驴的脾气犟,不是什么人都能赶得了的,尤其是让驴后退的时候,好多人都拗不过驴,只有好的驴把式才能把驴赶得左右逢源,进退自如。   

  要赶驴,就要套驴。上套不是为了限制驴的自由,而是为了使唤方便。驴套有:围脖,枷板,驴鞍,后座套。上了套的驴如同穿了工作服的工人一样,心里当然明白它要干什么了。在陕北农村,从生产劳动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驴,春种时拉犁拉耱,运肥上山;秋收时踩场碾打,驮运庄稼;生活中推磨拉碾,驮炭送粮;就是走亲戚、回娘家,全以毛驴为役使工具。   

  可见,驴是陕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陕北人祖祖辈辈和驴生活在一起,朝暮相处,这一处就处出感情来了。   

  陕北人和驴的关系并不是人畜关系,也不是主奴关系,而是一种骨肉关系。所以,驴把式从不虐待驴,而是处处善待驴,别看他们手里的鞭子举得老高老高,但落在驴的身上却只是一个轻轻的抚慰,随之而来的又是一声悠悠的呼唤:得――球。 

  

  赶驴是为干活,骑驴是为赶路。 

  陕北人把骑驴当成是一种家常便饭。不同人吃饭的滋味不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骑驴的感受也不一样。驴是小孩子们的伙伴,小孩子骑驴并不是“欺驴”,而是“逗驴”,他们随时随地,两腿一夹就跳到了驴的背上。忽而在前忽而在后,忽而爬在身上忽而站在背上,忽而正骑忽而倒骑,时而抓抓耳朵,时而摸摸脖子。驴也被逗得一时兴起,一会儿撒欢,一会儿踢腿,一会儿嗷嗷直叫,真可以说是人也淘气,驴也调皮。    

  男人们骑驴则显得严肃而又庄重,或是赶集或是赶脚,或是去走远路的亲戚,一个人几个人或一群人,赶着一头驴、几头驴或一群驴,步履沉重,翻山越岭。在这种情形下,男人们是不会轻易骑驴的,有时实在是走不动了,也只是在驴的背上跷上一时半会,起个歇歇脚的作用。对于经常出门的男人们来说,毛驴就是他们最忠实的旅伴,正如陕北民歌所唱的那样:一道道水来一架架山,赶上那毛驴走四方。 

  年轻女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骑驴:一是出嫁的时候,二是回娘家的时候。当新娘也罢,回娘家也罢,此时此刻,骑在驴背上的女人,心里一定是幸福的、甜蜜的。   

  旧时的陕北,正式嫁娶,男家迎亲,女家送女,必须用毛驴。两家迎送队伍的毛驴排成一串,驴头上带着堆花,脖子上套着串铃,迎送双方的男女骑在驴背上,拥戴着红袄袄红裤裤红盖头骑在驴背上的新媳妇,一字排开,在呜哩哇啦的唢呐声导引下,铜串铃从山道上一路响来,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好不热闹。如果说,女人结婚时骑驴是为了热闹,那么女人回娘家时骑驴就是为了恬静。在田间小路,在杨柳荫下,一对骑驴的婆姨赶驴的汉在煦风的吹拂下慢慢悠悠地渡过河沟,荡过村寨……  

  以上两种情景,被艺术家随意抓取,就是一幅民俗画,就是一幅精巧的剪纸。安塞民间剪纸《娶亲图》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典型地表现了以驴为驮载工具娶媳妇的壮观场面。剪纸容纳了26个人物,还穿插了6个抓髻娃娃。而居于显眼地位的则是6头毛驴,中间两头为驮轿驴,前两头为迎亲者所骑,后两头为送女客所骑。安塞剪纸《骑驴回娘家》,则形象地反映了喜气洋洋的农家少妇和毛驴几乎人格化的形象。   

  老人骑驴则是一种安逸一种祥和。暮色苍茫中,一个陕北老大爷或老大娘骑在驴身上,在不紧不慢地往家里赶。老大爷嘴里噙着旱烟锅,悠闲自在地抽着,那种感觉和他平时蹲在阳洼圪崂里晒太阳没有什么两样;老大娘盘腿坐在驴背上,在闭目养神,那神态与坐在自家里的热炕头上打盹别无二致。牵驴的也许是老人的儿子,也许是老人的孙子,围绕着驴的前后就是一个家庭一户人家,老人的心里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呢?    

  

  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毛驴也离不开民歌。陕北人总是骑着毛驴唱着民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陕北人赶驴、骑驴也唱驴的传统。你听:  

  骑驴婆姨赶驴汉, 

  咱俩好成面粘粘。 

  骑上毛驴狗咬腿, 

  半夜来了你这勾命鬼。 

  骑上毛驴打上伞, 

  慢慢寻下个漂亮汉。 

  赶上毛驴举起个鞭, 

  爱上妹妹口张个圆。 

  高骡子大马叫得欢, 

  耐不过灰毛驴滚沙滩。 

  毛驴走前人走后, 

  撂下个妹妹谁收留。 

  黑驴捎了个蓝裤子, 

  这回走了没日子。 

  黑屁股毛驴银鬃鬃, 

  隔沟听见你亲声声。 

  好驴上洼三点头, 

  见不上妹妹哭着走。 

  赶上毛驴引上狗, 

  哪一天不在你家门前走。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川, 

  赶上毛驴走三边。 

  灰毛驴上来灰毛驴下, 

  莜面烤烙山药蛋。 

  …… 


  陕北人赶上毛驴有走不完的路,唱不尽的信天游。生活少不了驴,民歌离不开驴。陕北秧歌中还有“赶毛驴”的节目:一男一女,男赶女骑。一会儿似兄妹,一会儿似夫妻,一会儿如恋人,一会儿像偷情;一会儿打滚,一会儿跳跃,一会儿亲昵,一会儿扭跳腾挪,哭笑躺卧,嬉戏逗趣……   

  陕北民歌中总是离不开那个灰毛驴,这个“灰”字,一代表驴的颜色,二象征着陕北人的生活(灰即暗淡),三暗示着陕北人的性格(灰即粗犷),四也说明了毛驴的犟脾气给陕北人的生活带来的快乐(灰即诙谐幽默)。 

  

  赛驴在安边。安边赛驴在全国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 

  赛驴会是流行于安边及周边各乡镇的一种传统习俗,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一般来说,赛驴分为跑驴、走驴、夫妻赶驴、毛驴驮重和趣味骑驴等几个项目。  

  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安边赛驴会的这五个项目都与陕北毛驴在陕北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息息相关的。跑驴赛的是驴紧张激烈的速度;走驴看重的是驴作为劳动工具的作用,赛的是驴的沉稳、耐心和技巧性;驴驮重自然赛的是驴的体力和精神;夫妻赶驴注重的是驴对家庭生活的作用,它体现的是驴与人的和谐相处;趣味骑驴比赛中,人物的造型夸张别致,有的倒骑,有的侧骑,有的故意从驴的身上掉下来……展现着驴在陕北人生活中的娱乐作用。   

  驴是陕北人的经济之舟、文化之舟、快乐之舟、友谊之舟,我想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