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楹联(三) ——国内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楹联
发布时间: 2019-04-19 09:13 来源: 国学网

  一、赵藩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由赵藩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撰书。

  赵藩字界庵,晚年自号“石禅老人”,1851年2月7日,出生于云南剑川县向湖村一户白族人家。近代历史上著名少数民族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光绪元年(1875)应乡试,中云南省第四名举人。光绪十九年(1893)赵藩到四川酉阳直隶州任知州,此后15年,赵藩一直在四川宦游,历任盐茶道、永宁道、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当时四川总督赵尔丰,残民以逞,大肆捕杀革命党人,赵藩深表不满,力持不妄杀。1908年,同盟会员谢奉琦谋在叙府起义,事泄被捕。赵藩竭力营救不果,辞官返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解职在家的赵藩接受了宣布云南独立的蔡锷、李根源等人的电请被为总理。1913年被选为众议员,入京主持临时议会,不久因作诗讥讽时事,被袁世凯下命逮捕,便避回云南,力赞并参加其门生蔡锷等发动的反袁护国运动的筹划。1918年7月,军政府大元帅制改为“七总裁合议制”,唐继尧被选为总裁,电请赵藩为代表到广州列席政务会议。军政府特任以交通部总长职。他悉心规划,提出西南铁路方案,力促南北议和,后因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未能达成协议,他遂辞职回滇,掌云南图书馆。集白香山“专掌图书无忌地,闲寻山水自由身”之句榜门,以示志力著述,不复过问政治。

  成都武侯祠内的这副对联创作背景是1901年冬,四川白莲教、红灯照起义方兴未艾。淮系军阀岑春煊被任命为四川任总督。岑上任后,以重兵围剿红灯照,杀害了深得民心的红灯照领袖廖九妹。赵藩曾当过岑春煊的启蒙老师,但此时身为其下属,无法开口规劝。只得另辟蹊径,以讽谏之笔,写下这副对联并将其刻好后挂到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中。随后,特请岑到武侯祠赴宴,让岑看到对联。其上联引用孙子兵法,攻心为上,得人心则反侧自然消弭,不能一味好战用重兵弹压。下联要岑春煊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记取

  诸葛亮用重典治蜀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重典,要审时度势,宽严相济。

  据说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第一次到了成都,私访武侯祠,在诸葛丞相祠堂的“攻心联”前伫立良久,回到金牛坝,他叫他的秘书田家英找人去把楹联抄给他,由四川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黄流领命办理。24年后的1972年,刘兴元调任四川省委书记,赴任之前毛泽东特意叫他去武侯祠看这幅楹联。“到成都,你先去看一看武侯祠剑川赵藩撰写的对联,读了这副对联,就知道你的工作应该怎么做了”,刘一下飞机就直奔武侯祠。一时间赵藩此联传遍天下。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赵藩写得好,富有哲理。江泽民也多次高度评价赵藩,称他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楹联在赵藩的的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现存《介庵楹联集》3卷,存楹联542联。内容极其广泛,修身、为政、风景、名胜、记游、登览、赠友、悼亡诸多方面,“严不一调,体不一格”(赵式铭《介庵楹句续钞·序》)。他把丰富的为政经验,广博的历史知识,深邃的人生阅历,以及娴熟的文字功夫,通过政论、咏史、论事、抒情、写景等手法融为一体,表现深刻的哲理,加之他的颜体书法绝佳,常自撰自书,为世所重。现选介如下:

  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

  这是唐继尧死后赵藩所书挽联。不偏不倚,褒贬公正客观,如春秋史笔,历来脍炙人口,堪称对唐氏的盖棺论定。而它才仅仅十个字。

  有德则贵,有业则富,有礼则安,有学则雅;

  宁厚勿薄,宁方勿圆,宁拙勿巧,宁朴勿华。

  这是剑川金华镇西门街光禄第“正安堂”左右两边悬挂的木刻堂联。“光禄第”是赵藩父母住宅。该宅高大敞阔的大门上高悬刻着“光禄第”三个大字的大红木匾,是清光绪皇帝为赵藩题赠的匾额。住宅中坐北面南是“正安堂”。此联边款注是:“第三子联元命长孙藩敬书”。藩即赵藩。联元即赵联元,赵藩之父。赵联元终身设馆教学,培养人才,逝世后,仁人志士特为他立“德教”碑。上联说的是治家,下联说的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个人的品德修养,家庭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天下联系在一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惜这副对联现仅保存着上联,下联在文革“扫四旧”中被烧毁了。

  赵藩为官清正廉明,据史载,赵藩在川为官期间,秉公办事,任职直隶州期间,赵藩每月必下乡视察,每次出行,皆不扰民。城中遭水灾,赵藩捐出俸禄,赈恤灾民。被百姓称为“赵青天”。每就一职,必书楹联于衙署,用以自警且诫属下。如在四川臬署一联:

  关防先自我心,但严约官吏丁胥,犹其显者;

  毁誉悉凭人口,惟明断是非邪正,庶无愧焉。

  这是他为官之道:先自我起,约束属下,明断是非,不计毁誉。又如他任四川酉阳知州时,在府署刑科书一联:

  身家所系,性命所关,切勿罔上营私,报应从来最速;

  囹圄之苦,词讼之累,但愿替人设想,方便落得多行。

  这是他的治狱原则。他告诫属吏,人命关天,切勿营私,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他在酉阳直隶州署书写的一联也是出于同样的思考和处世为官原则:

  天理国法人情,推行不悖便通彻;

  文苑儒林循吏,位置无方在自为。

  他提出为官要推行天理国法人情,为学要入文苑儒林循吏之列。这是他外官内儒本色的自然流露。

  赵藩也是为出色的诗人,存有《诗集》64卷、《词》8卷、《别集》4卷、《鹪巢小识》12卷、赵藩的《仿元遗山论诗绝名论滇诗六十首》,素享盛名,历来被认为是缩略的云南诗史。他的一些记游、登览和状写风物的楹联也是一些浓缩和凝练的诗句,如资州龙山来鹤园一联:

  但见绿蒙蒙,席地幕天,旷如无天,密如无地;

  常时静悄悄,弦诗读画,理不尽画,趣不尽诗。

  二、新疆楹联

  天池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豪挺笔端。

  郭沫若所撰。天池位于新疆阜康县境内的博格达峰下的半山腰,东距乌鲁木齐110公里,湖水清澈,晶莹如玉。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有“天山明珠”盛誉.天池有关于周穆王乘八骏来瑶池会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清乾隆四十八年,新疆都统明亮到博格达峰天池题碑:“神池浩渺,天镜浮空”故得名“天池”

  1971年“9月16日晚,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陪柬埔寨宾努首相、英·萨利特使来乌鲁木齐游览天池,写有七律《天池即兴》是“里加游览忆当年,此地风光胜似前。歌舞水边迎贵客,云笺天上待诗篇。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更喜今晨双狍子,盛筵助兴酒如泉。”其中“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即作为楹联立于天池之侧。上联写天池之深。天池最深处达103米,一次池水呈墨绿色。郭沫若将它比作一砚好墨,与下联的万木长毫构成一联,来书写大好河山的锦绣诗篇。万木长毫则是指天池四周特有的云杉、塔松,挺拔、苍翠,漫山遍岭,遮天蔽日。

  郭沫若在天池还有一联,描绘天池及周围美景,以及对天池的评价——胜过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

  飞鸿映天光,秋妍冬灿,屋脊冰场舞翩跹。锦雉低翔,银峰奇幻,天山情美诗意艳,何须筑王母九苑;

  巧艇掀池浪,春媚夏葱,花丛野筵唱玲珑。金鳞荡漾,林涛歌喧,池水微寒浴兴欢,胜过那西湖三潭。

  天山天池游客集散中心大门楹联:

  天山胜景,堪叹徐福求仙渡东海;

  王母家园,应怜嫦娥思凡离瑶池。

  上联用秦朝方士徐福东渡求仙丹的典故,意思是说徐福完全可以来天山求仙而不用远渡东瀛有去无回;下联用嫦娥思凡最后奔月的神话传说,兼取意唐李商隐诗《嫦娥》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意,而反用其意:

  海北接待室

  东来紫气满塞外;

  西出阳关有故人。

  上联化用唐杜甫《秋兴》之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句。“紫气东来”又是用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典,被誉为吉祥的征兆,表明对游客人到来的尊重和欢迎;下联翻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名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表明尽管塞外遥远,关山万里,仍有宾至如归、故友重逢的感觉。

  姬满亭

  和治诸夏归东土;

  平均万民徂西天。

  姬满即周穆王(约前1054—前949),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周穆王曾乘到昆仑山瑶池与西王母相会。当时周穆王唱到:“子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愿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后人以为昆仑山瑶池即天山天池瑶池。此联即根据传说中的周穆王歌词创意。上联:为了治理好华夏诸邦,我要回归东土;下联:等万民都享安康时,我还要回到(徂西天)您的身边,和您长相厮守。

  山盟亭

  海誓言千古;

  山盟约一亭。

  亦是根据上述传说建亭作此楹联。

  伊犁过复亭

  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复其见在地之心乎。

  伊犁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伊犁,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内。清乾隆四十年(1755),清朝政府在断续数十年对准噶尔部的征战后,乘准噶尔内讧之际,发兵讨伐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大获全胜清朝统一西域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尔后在伊犁将军所在地——伊犁河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远城为九城之首为伊犁将军驻地,也是当是新疆政治、军事中心(另八城为:惠宁、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宸、熙春、塔尔奇)。

  过复亭建于伊犁九城之一惠远城中。清代被戍边、充军的官吏在此听候发落。亭名即是劝其改正错误之意。此联为刘凤诰集句。刘凤诰(1761—1830),字丞牧,号金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人。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探花。乾隆称刘凤诰为“江西大器”。曾任吏、户、礼、兵四部的侍郎,湖北、山东、江南主考官和广西、山东、浙江学政,权衡选拔文士,名声远播。嘉庆十二年(1807),主修《乾隆皇帝实录》告成,刘凤诰赏加太子少保衔,时人誉为宫保刘金门。1821年(道光元年),因病呈请回家调理。1830年(道光十年),病逝于江苏扬州。

  嘉庆十三年(1808)秋,浙江乡试时,刘凤诰由于替代巡抚阮元监临考场。因对考生徐某有“徇情”事,违背刑律,十月遣戍黑龙江。刘凤诰遣戍到黑龙江后,被安置在齐齐哈尔。因刘凤诰盛名早著,上自黑龙江将军斌静,下到一般吏卒,“咸宾敬之”。这副对联就是作者犯罪后自我反省,也是自我告诫。因此被新疆伊犁将军府镌刻在告诫前来充军戍边的“罪臣”经过的过复亭内。即是引圣人之言证明有过能改,这是天地之心。上联出自《论语·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看着他。下联“复其见在地之心乎”出自《易经》中的《复卦·彖辞》,意思是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作者林则徐。现见于伊犁林则徐林纪念馆内原林则徐戍所大门内的照壁上。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虎门禁烟。在英国军舰威胁下道光帝翻脸,于道光二十年9月29日下旨将林则徐革职,第二年。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在新疆,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数百万领土已被蚕食鲸吞,历史证明了林则徐是正确的。这副对联是他立身处世和身遭严谴不改初衷的自白。上联是修身,要胸怀宽广,有海纳百川的度量;下联告诫自己要摒弃私念,才能坚持真理,坚韧刚强。

  日暮乡关何处是;

  古来征战几人还。

  此为新疆乌鲁木齐“昭忠祠”中楹联。光绪二年(1876)左宗棠率领西征军,攻克了被沙俄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历时15年新疆战乱遂告平复。光绪四年,为纪念平定新疆而牺牲的将士,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建“昭忠祠”。左宗棠亲笔题写这幅楹联。

  此为集句楹联表达对烈士们战死异乡的痛惜和追悼,也表达卫国戍边、死而无怨的慷慨之志。上联是唐人崔颢《题黄鹤楼》中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下联是唐人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左宗棠是新疆的保卫者也是开发者。同治十年(1871)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并怂恿和支持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占领现今中国疆域六分之一的国土。光绪元年(1875)清廷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使击沙俄阿古柏。第二年,时年六十五岁的左宗棠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从甘肃酒泉带着棺材进军哈密,表示要与沙俄决一死战。在随后的征战中节节追击,迫使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光绪四年(1878)1月2日,清军攻克和田。至此,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历时15年新疆战乱遂告平复,这是晚清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伟大胜利,也是左宗棠一生最辉煌的业绩。光绪帝和摄政的西太后嘉其功,诏封二等侯爵。慈禧太后甚至发布上谕:“三十年不准参奏左宗棠”。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出示严禁烧荒,并通令陇东南及宁夏所属一体遵行。有力保护了安定一带的生态。另外,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左宗棠的同乡及暮僚杨昌浚,应左之邀赴疆,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据说,左宗棠听此诗,不禁“掀髯大笑”。

  三、内蒙楹联

  呼和浩特长白书院

  盛世本同文,合左云右玉封疆,息马投戈,沙漠寝成邹鲁俗;

  将军不好武,萃黑水白山俊彦,敦诗说理,边关长此诵弦声。

  此联为薛时雨所撰。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清代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去官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惜芳书院等,门生甚众。

  薛时雨也是晚清著名词家之一,作品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

  长白书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同治七年(1868),满族官员定安担任绥远城将军,建长白书院并建一座文庙,由八旗官员内选派协领经管,“并出示归化城,不论蒙汉人等,愿来应谋者一体入考”。从此八旗英俊,诵读怡怡,释甲胄而读书,化干戈为礼乐。此联即是赞扬满族将军定安抚绥远偃武修文的德政。其中“左云右玉”都是山西与内蒙交界地区的县,属大同市管辖。封疆即封疆大吏,指安定作为绥远将军管理着山西和绥远一带的军事要地;“息马投戈,沙漠寝成邹鲁俗”即是指他偃武修文,将沙漠边陲变成文化礼仪之地。孟子生于邹国,孔子生于鲁国,邹鲁为兴教重文之地的代称。下联即赞颂他兴办长白书院,为边远地区培养出一批儒家英才。

  呼和浩特昭君墓

  青冢有情犹识路;

  平沙无处可招魂。

  此联作者为王锦。王锦,号季湘,女,清朝贵州贵阳人。约生于清道光年间,辛亥革命后仍健在。王锦是一代才女,不仅会作诗,对音乐造诣也很深,能弹古琴,审定过《青草堂琴谱》,并为琴谱作了一篇骈文序言,词章华妙。嫁与薛照南为妻,薛于光绪年间在湖北任职,她随夫于任所,还襄助处理诉讼文件,当时有人赞扬她“老于申韩”(意即精通法律)。

  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上。远望墓表黛色冥蒙,据说墓草青青,经冬不枯,故称为“青冢”。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兴山县)。元帝时入宫为待诏。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后被立为宁胡阏氏。今日的昭君墓旁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的一首诗,其中称赞昭君和蕃的历史功勋:“千古唯有昭君在,蒙汉和亲识见高”。王锦作为一个女人,联语没有对昭君和番的功绩作出赞美,却悲叹昭君葬身异地、不能魂归故里的遭遇。联中引用屈原的《招魂》,抒发青冢默默,掩不住昭君望断故乡路;平沙漫漫,何人去安慰寂寞的香魂。表达对昭君的深切同情。

  成吉思汗陵

  扬震旦天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欧亚盟主,博我皇道,安我汉京。

  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席连镇东南15公里。正殿高廿米,左右有配殿,并有后殿、东西走廊等配合均为蒙古包式穹庐顶。供奉成吉思汗夫妇及其孙贵由夫妇的灵柩 

  上联说振起中国声威,真可谓空前绝后。震旦,古印度语“中国”的音译。《佛说贯顶经》六:“阎浮界有震旦国”。亦译作“支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谓空前绝后。语出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下联咏歌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所创建的丰功伟绩,欧亚两洲盟主,传播皇朝文明,安定了中原。成吉思汗(1162一1227)即元太祖,姓奇渥温,名铁木真,他先后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上尊号为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海洋或强大),建立蒙古国。即位后,积极开展军事活动,平辽西,攻西夏,略中原,版图橫跨欧亚两洲,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极盛的朝代。  

  乌兰察布集宁公园

  此地好山川,徒埋没荒烟蔓草,望汉室秦关英雄何在,魏都元省,王气俱销,大漠辟奇观,任我来看千里月;

  名园新结构,更掩映白石清泉,把呼鹰走马野俗潜移,晓角秋笳,悲歌顿改,流风传雅韵,与民同乐四时春。

  上联追溯乌兰察布的悠久历史和山川雄风。乌兰察布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望汉室秦关英雄何在,魏都元省,王气俱销”指的是西汉时,匈奴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下阙是咏歌集宁公园的美景。这里指的是集宁市内新开辟的湿地公园,一改“呼鹰走马野俗”和“晓角秋笳悲歌”,和平安定,树文明新风。

  呼和浩特“大盛魁”门联

  集廿二省之奇货 裕国通商 牢记诚信为本取财有道;

  步八千里之云程 披星戴月 方能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大盛魁”是呼和浩特市内一家历史悠久的著名晋商开办的商号。最初的名称叫“吉盛堂”,大约在康熙朝中期开业。至晚在雍正初年(18世纪20年代)改称“大盛魁”,并且将总号从外蒙古的乌里雅苏台迁到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大盛魁从开业到民国十八年(1929)歇业,称雄蒙古高原200余年。

  此联既平常如话、通俗易懂,又大气磅礴、视野宽广;既充满豪情壮志和拼搏进取精神,也表明了大盛魁的活动范围之广、经销货物之奇、集散能力之强。其中上联侧重强调了商号的经营宗旨和理念,下联侧重表明了商号的从业精神和方针。从某种意义上讲,读懂了这幅楹联,也就初步了解了大盛魁。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河神庙

  镇千里河流顺轨;

  保八方雨赐宜时。

  河神庙位于克什克腾旗经棚镇西拉木伦河上普渡桥畔。普渡桥俗称“罗锅桥”,是民国时期经棚至赤峰省级公路上的唯一一座石桥,位于今克什克腾旗柳林乡桥头大队南台村之北。此桥桥身用坚硬的玄武岩石砌成,桥底用天然的褐色石头奠基,桥拱大小三眼涵洞,造型美观,高大雄伟。滚滚的西拉沐沦河从桥下湍流而过奔腾东去。此桥是三建三毁:最早建于乾隆32年(1767),10多年被水冲毁。乾隆47年重修,数年后,仍被骇浪冲毁,致使交通再次中断;1838年至1843年,克什克腾人第3次在原桥旧址破土修桥,历时6年大功告成。但好景不长,到了清末再度毁于洪水。经棚县志记载:“当初,车马行人,惨遭淹没者,每年不下数十起。尸骨漂流,拯救无策,睹之伤心,闻者裹足。”

  第四次重修是在1914年(民国3年),倡导者为当时毅军副总指挥张殿如,字敬廷,外号张二扁担。张剿平巴布扎布叛乱后,奉命驻守经棚。他考虑到此桥是经棚至赤峰的南北交通要冲,为适应军事、经济上的需要,必须建筑永久性桥梁,于是倡议建造石桥。于1917年(民国6年)春,开始采石兴建。公元1921年建成三孔石拱桥,取名“普渡桥”。由南台村汪树藩题写。此人年轻时,没有求取功名,在家修书善画,是远近闻名的“二先生”。

  由于此桥已三次被水冲毁,所以此次“普渡桥”建成后人们又在桥头北岸的秀岩之前修了座河神庙以求保佑。二先生又在石庙的石楹上又镌写了这幅一副对联

  如今,普渡桥情况尚好。为了方便车辆行驶,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对此桥略加维修,并加高桥两头的桥面,使南北车辆通行更为方便。现在普渡桥是经棚通往万合永、书声、土城子、新开地及赤峰的交通枢纽。来往过路行人,凡到此地都到河神庙打尖歇息,欣赏诗词赋画,庙的石壁上还有首乾隆皇帝《下江南》诗:

  金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看湖北三千里,

  朕到江南十六洲。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普会寺

  嫩草黄沙,受劫难离苦海;

  青山白水,慈航普渡众生。

  普会寺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兰图格苏木(乡),锡拉木伦河流经庙北。蒙古语称为锡拉木伦召,称召河庙。“召”是蒙古语,就是“寺庙”的意思。普会寺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属内属旗,实行的是都统制(也叫总管制)直接受清朝理藩院辖制。为了感谢朝廷的恩惠,六世活佛席力图用自己从外蒙古带来的钱财,在希拉穆仁河畔修建了一座佛教寺院。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竣工。乾隆皇帝赐名“普会寺”并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为该寺题写了匾额。这座庙就是保存至今的召河大庙。后来,普会寺就成为席力图召的避暑召。现存山门、正殿、东西配房等建筑。

  楹联作者潘慎(1929.2—),字谨之,笔名田禾,自号阳九逐客,曾用名仁华、李杨,家族祠堂名承谟,江苏省常熟市何市乡项桥村人,复旦大学毕业,山西太原师专教授,擅长书法。

  荟福寺

  大漠孤烟,证佛性无偏无倚;

  灵山真谛,化人心大慈大悲。

  俗称东大庙,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内。该寺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巴林乌匀衮王爷初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次女荣宪公主扩建,初名巴尔斯(虎)庙,后改名荟福寺。今仍保持原有规模,有大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以后殿最为完整,面阔、进深各5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像壁画俱存。殿前侧建有覆钵式塔2座,高4.5米。此庙落成后不久,为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庙北营建行宫1座,帝曾于康熙五十年至此,今行宫旧址尚存。

  作者潘慎,简介见上。上联中“大漠孤烟”暗用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的“直”字,赞颂“佛性无偏无倚”,有契合荟福寺旁大漠草原风光,较为新巧。

  延福寺

  看大千世界,忙忙碌碌,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有延福禅林,曳曳融融,成真果万法数慈悲。

  延福寺坐落在巴彦浩特镇王府街北侧,系原阿拉善旗八大寺之该寺从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修建大殿,以后陆续完成周围的建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帝为该寺赐名,并赐用满、藏、蒙、汉四种文字书写的金字匾。该寺整个建筑群共建有大经堂、菩萨殿、四大天王殿、转经楼、钟鼓楼、如来殿、阿拉善神殿、药师殿、密宗殿等大小殿堂10多座,共200多间,计800多平方米。1919年前后为鼎盛时期,喇嘛达500人,1949年解放时沿有喇嘛200多名。该寺同其它延福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黄教派寺庙一样,设有神学院,共分四大部,每部有一座专用殿宇。一,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的古式建筑之一。延福寺,俗称“王爷庙”,藏语名为“格吉林”。该寺为阿拉善三大寺院系统和八大寺之一

  五当召

  绿柳环宫,眼前色相皆成幻;

  白莲为庙,静里乾坤不计春。

  位于位于包头市西北阴山深处的五当沟,距包头市区约70公里。因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人们通称其名五当召。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赐汉名“广觉寺”。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在此兴建,逐步扩大始具今日规模。五当召是内蒙古最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蒙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藏语寺庙之意。1996年经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楹联作者周渊龙,1937年9月出生,湖南桂东县人。大学文化1954年从湖南银行学校毕业后,在中国人银行湖南省分行工作1985年参加中国楹联学会,系第一批会员。并参加了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召开的成立大会。二、1989年与唐意诚、余德泉等同志一起发起筹组湖南省楹联学会,6月18日省学会正式成立。任历届常务理事、副会长、副主席1993年底退休,现住湘潭市。

  呼伦贝尔大草原

  玉宇澄莹,扬鞭驰骏迎一路喜讯

  草原旺盛,祝酒放歌接万家春风

  作者林承强,福建霞浦一中教师(下同)

  内蒙阿尔山

  溪香韵远晴川翠

  日暖风和瑞玉青

  四、西藏楹联

  参观布达拉宫

  红宫连白宫,僧佛两殿成一体,怎番壮丽

  官职兼神职,政教双权集自身,何等崇高

  楹联作者王国华1975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历毕业,高级工程师,现任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主编有:《山西古戏台通览《山西古建二十年》、《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建筑要览》(下同)。

  探珠峰大本营

  雪域神山,巅峰脚下,登顶英雄蓄势地;

  高原胜境,罕迹人间,仙游勇者帐篷村。

  西藏突多水热区楹联

  满塘雪,遮天云,身在白银谷地;

  漫山红,遍地赤,人到玛瑙山头。

  水热区位于西藏隆子县突多河床西侧,原是一片由古代硅质泉华组成的山头,面积有好几平方公里。主泉口在河心滩地上。有一条长十余米的硅质华裂罅,到处喷溢沸水,水温高达摄氏88度。裂罅西南端沸水喷起一米多高,水珠四溅,在阳光照射下,光彩夺目。洁白耀眼的泉华布满心滩,眼前是一片银色世界。在河山脊上,一股汹涌的天然蒸汽从断崖壁上的裂隙中喷出,一团白雾袅袅升起。崖顶又是一片由沸泉、喷气孔、热水塘组成的水热活动区,塘边泉旁漫山遍野一片赤红,考察队员以“玛瑙山”名之。

  楹联作者不详,下同。

  纳贡塘温泉楹联

  泉温水旺,纳贡塘外有泰三浴三洗垢;

  雪厚冰滑,瓦子山前大臣一步一跌跤。

  纳贡塘温泉位于西藏昌都县纳贡塘附近。据清朝驻藏办事大臣有泰《有泰日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一日,有泰奉命由四川巴塘出发入藏,行程三千六百四十里,历时五十三天,到达拉萨。路上第二十四天,在昌都纳贡塘附近遇到一温泉,蒸汽缭绕,草木茂盛。有泰一行人便在此沐浴洗尘,一洗再洗,无比舒畅。在进藏路上,最为险恶的要算阿兰多至甲贡一段。瓦子山道雪厚冰滑,稍不留意就要跌跤,有的人甚至一连跌了十三次。

  羊八井热田楹联

  大地奉蒸汽,玉柱拔起,兰花凌空,高原地生机勃勃;

  温泉献能源,电线高架,机器飞转,西藏人热气腾腾。

  羊八井热田位于西藏距离拉萨90公里的高山盆地,北临海拔五六千米高的念青唐古拉山,四面山顶终年白雪皑皑。羊八井热田笼罩在一片热雾之中,20几个热井在怒吼,乳白色的气水混合物冲出一个个井口,好像是一朵朵盛开的玉兰花。接着,它从蓝天上飘洒下来,形成一片热雨,倾泻在大地上,整个大地热气弥漫。热田笼罩在一片热雾之中,白色汽柱直冲云天,井口上空雾汽象朵朵玉兰。热水汽柱喷上百米高空,壮观之极。 这里到处都有地热露头点,有的是涌出天然蒸气的喷气孔,还有各式各样的沸泉、热泉、温泉、热水塘和热水沼泽。羊八井地热田最壮观的景象,要算是东部的热水湖。热水湖面积达7300多平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热水湖。云淡风轻的时候,巨大的气柱从湖面冉冉升起,一直能飘到100来米高的上空。为了利用这个热水湖,当地群众在湖的西边修了一个地热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