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岁月的记忆
发布时间: 2018-12-17 08:05 来源: 榆林日报

  马克思主义在榆林的传播,始于1923年初,中国共产党(含共青团)在榆林酝酿筹建,始于1924年冬。今天,重温榆林在大革命时期党组织的创建与早期革命先驱投身革命的经历,对于我们今天缅怀党的光辉历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胜信心大有裨益。

  榆林中学和绥德四师是革命的摇篮

  “五四”运动以后,受当时革命思潮的影响,许多在外地高校上学的榆林青年,假期或毕业后返回原籍,从事教育、创办新学等进步活动。当时由陕北民主革命先驱杜斌丞先生执教的榆林中学,就首先兴起废除读古书,提倡新文化的变革新风。1919年春夏期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榆林青年学生李子洲、呼延震东等人和陕西籍在京学生刘天章(高陵县人)、魏野畴(兴平县人)、杨明轩(户县人)、刘含初(黄陵县人)、耿炳光(澄城县人)等,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初,榆林籍在北京高校的学生,由李子洲等人具体负责,先后办起了进步刊物《共进》《秦钟》等杂志。1921年7月,世界东方发生了最伟大的事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1921年12月,共产党人罗章龙等在北京发起“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李子洲、魏野畴、刘天章等人积极加入。次年10月,《共进》杂志改为“共进社”,榆林、绥德等地均有分社。榆绥共进社的负责人先后是魏野畴、李子洲、王懋廷(云南祥云县人)、田伯荫(蓝田县人)、呼延震东等人。共进社是当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革命社团之一,党通过共进社把许多进步青年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当时陕北的3所学校绥德四师、榆中和延安四中的共进社成员,增至六七十人,学生占大多数,他们是陕北榆林等地党团创建的先行者。由此,革命的雷声在千年闭塞的陕北高原上震响。

  当时榆林管辖至延安洛川以北陕北23个县,在1923年至1935年10月期间,陕北早期革命中心在榆林。在榆林首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魏野畴、李子洲等人。1923年春,魏应杜斌丞先生聘请来榆林中学执教,并在榆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进步文章。以此来唤起青年学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激情,勉励青年紧趋时代潮流,信仰马列主义。与魏同时最早在榆从事革命活动的先驱人物是李子洲与王懋廷、田伯荫、耿炳光、韩叔勋(宝鸡市人)以及榆林本土的乔国祯、白明善、马明方、杜嗣尧、郭洪涛、武开章等人,他们开启了榆林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榆林在大革命时期党团组织创建之先河。

  1923年以前,榆中是陕北23县仅有的一所中学,该年春,当地教育家高竹轩等人以绥德雕山书院为址,开办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这两所学校是陕北革命的发源地,是榆林共产党人、著名人士成长的摇篮。当时的榆中,马列主义研讨学风十分浓厚,力图改革的杜斌丞还聘请了许多外地人士来校任教,并大胆引进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校学生会创办的《榆中旬刊》《塞声》《榆林之花》刊物也应运而生。刘志丹(原保安县人)、谢子长(原安定县人)、高岗、杜聿德(杜聿明胞弟)、阎揆要、曹力如(原保安县人)、霍世杰、王子宜(原保安县人)、刘澜涛、郭洪涛、鲁贲、张德生等许多青年均在榆中上学读书。他们就是在这里开始信仰马列主义,靠近和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1924年夏,李子洲接任绥德四师校长,并邀请了王懋廷、王复生(王懋廷胞弟)、杨明轩、呼延震东、田伯荫、韩叔勋、常汉三(白水县人)等人来四师任教,学校当时讲授阅读的书刊有《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向导》《中国青年》等。从1924年到1927年,绥德四师曾荟萃了许多陕北著名的共产党人,如乔国祯、白明善、武开章、杜嗣尧、杜振庭(杜衡)、邓重庆、高光祖、安子文、冯文江、马明方、王兆卿、刘澜涛、贾拓夫、马文瑞、常黎夫、白如冰、张达志等人。同时四师和榆中还向当时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以及冯玉祥创办的兰州第二军政学校,杨虎城创办的耀县三民主义军官学校等输送了不少优秀教师和学生。

  榆林在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批党员

  经过榆林中学、绥德四师革命摇篮的哺育和两校进步思想的熏陶,1924年至1927年,榆林许多青年学子有为之士萌生了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主张的坚定信心,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当时称社会主义青年团)。榆林当时党团员大致出自四个方面:一是在榆林本地读书上学并在本地入党入团的青年;二是榆林本地青年在外地求学并入党入团;三是本省外地在榆教学读书并入党入团,传播进步思想的青年;四是外省来榆进行革命活动并以教学等职业为掩护,传播进步思想的青年。其中属于以上情况的(1924年以前)第一批党员是李子洲,李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京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初在北京由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天章当时就读北京大学化学系,1920年加入社青团,1921年党的“一大”后,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陕西省最早入团入党的人)。在李子洲之前来榆的还有魏野畴,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冬在京加入社青团,1923年初亦由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陕西早期著名共产党人。再是王懋廷,王于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在京入党。1923年王先去陕西著名的华县咸林中学任教,次年秋他与哥哥王复生(1921年冬在京由罗章龙介绍入党)来绥德四师任教。王懋廷在大革命时期曾任过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他和王复生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陕西最早的传播者之一。还有清涧县的呼延震东,呼延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3年回榆中任教。据本人回忆说:他于次年经李子洲、杨明轩介绍在榆中入党。另一人是耿炳光,其于1921年期间先后赴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读书,1923年加入社青团,1924年冬季入党。后经李大钊举荐和党外人士于右任建议回榆林对杨虎城、井岳秀等人宣传三民主义和国民革命,同时去绥德筹办四师党团组建工作,1927年3月任中共陕甘区委第一任书记,5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任书记。耿炳光是陕西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也是榆林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

  基于榆林中学和绥德四师在大革命时期党团创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广泛影响,还有以下人员在榆林本土第一批入党入团(指1924年本年内)。籍属佳县的乔国祯于1924年秋经李子洲、杨明轩介绍在绥德四师入党,1926年初赴广州参加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后参加了著名的渭华起义。店镇青年杜衡(杜振庭),曾任过中共陕北特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1933年7月被捕后自首,解放前夕杜衡流落台湾。店镇另一青年杜嗣尧于1924年年底在绥德四师入团入党(另说次年初),曾是中共佳县县委第一任书记,他为大革命时期佳县党团组织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神堂沟村青年高光祖也于1924年底(另说次年春)在绥德四师先后入团入党。籍属清涧县的白明善(白乐亭)于1924年底在绥德四师入团入党(另说转党时间为次年初),1925年白受党委派赴上海大学读书,次年8月又去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学习,后白与黄埔学友唐澍(籍贯河北易县)、王尚德(陕西渭南人)等人一并参加五原誓师、解围西安军事活动,后又参与和领导了清涧起义。白曾担任过中共绥德、米脂县委书记、中共陕北特委代理书记等职务。1931年初,白明善在榆林城被捕入狱,次年1月21日在敌人刑场上慷慨赴死,壮烈就义。白明善是榆林南部六县早期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共产党人之一。籍属绥德县义合镇的霍世杰和中角乡的霍维德与城内李登霄、张肇勤均于1924年冬在榆中加入社青团(当时存在党团合并或者已转党但党组织未成立情况)。霍世杰于1925年秋受党委派去广州参加了由毛泽东等人授课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参加了北伐和渭华暴动,1934年霍在绥远临河牺牲。籍属子洲县的是拓克宽,拓于1924年间曾先后就读于榆林中学和绥德四师,期间入党。1930年秋拓与阎红彦、吴岱峰、杨重远、胡庭俊等人在山西吕梁地区创建晋陕第一支红军游击队——西北晋西游击第一大队。该部因斗争失败零散人员于1931年西渡黄河返回,后拓克宽在陕北牺牲。

  继上述10余名榆林第一批入党入团青年之后,从1925年年初起至1927年秋冬大革命时期,还有许多青年在本地或外地加入党团、投身革命。可大体分为两个地段:一是在榆林的外地青年,他们是杨明轩(绥德四师入党)、刘志丹(广州黄埔军校入党)、谢子长(安定县入党)、田伯荫(绥德四师入党)、韩叔勋(绥德四师入党)和李象九(绥德四师入党)等人。二是榆林本地区的青年,他们是佳县的武开章、张慕时、阎揆要、高录孝、高长久、贺大增和张达志(1927年3月在绥德四师加入共青团)等人;清涧县的青年是:白作宾、刘耀三、白自强、周继丰、邓重庆、白雪山、刘善忠、白自立(黄埔武汉分校五期毕业)、萧德(师应三)、张承忠、白钖龄、崔玉瑚、马万里(惠世温)、张子良、唐洪澄、李景林、王聚德、白寿康、刘汉鼎、惠北海、白栋材等人;绥德县青年是:霍世杰、霍维德、常汉三、杨重远、胡廷俊、刘汉武、霍世英、马承启、高农斧、王文、崔田夫(1927年入团)、崔田民(1927年入团)等人;子洲县青年是周发源、艾捷三(后脱党)、张逊谦(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杜修方、冯文江、李策铭、田庆丰、曹鸿碧、刘景向、苏杰儒、安子文(1927年底转党,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组织活动家)、马文瑞(1927年秋在周硷小学加入共青团)、郭步岳、周梦熊等人;米脂县青年是:杜聿德(杜聿明胞弟)、窦增荣、王贵宾、杜润滋、马飞鹏(马云程)、任文明、刘金榜、李力果(李鼎铭次子,安徽太和县入党)、马明方、艾楚南、张汉武、高敏夫、马济川、高立仁(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并与林彪和陕籍青年胡琏、张灵甫、刘志丹、高吉人、刘玉章等人同学,后脱党)、刘澜涛、郭洪涛、常黎夫等人;吴堡县青年是:刘韶华、慕嘉绩、王国昌、薛克明、张毅忱;神木县青年是:汪铭(1920年外出考入山西太原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在太原入团入党。1928年6月,汪铭赴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返晋后任中共太原市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等职。1931年10月,汪铭在狱中英勇牺牲。汪铭是太原、晋中等地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也是山西早期著名共产党人)、张友清(1921年考入山西太原一中,1925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在京时经安子文等人介绍入团入党。1926年张友清暑假返回神木介绍贾拓夫等人入党,并成立神木第一个共青团小组)、刘文蔚、王兆卿、贾拓夫(1933年受党委派赴江西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出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并留在中央工作。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后,贾拓夫受毛泽东、周恩来指派,协助王首道等去瓦窑堡解救被关押审查的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马文瑞等人,妥善处理了陕北肃反扩大化问题,后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等职。解放后贾拓夫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和市长等职,文革期间在京惨遭暗害致死)、贾令德、崔明领、贾怀智、王聚英、刘北垣、乔钟灵、李含惠等人;府谷县青年是:赵博(1926年在山西汾阳铭义中学入党,毕业后受党委派去黄埔军校六期学习。赵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曾被捕两次,被关押8年。抗战爆发后出狱,历任鲁南军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等职,1941年10月赵博在山东苍山再次被捕后,英勇就义)、赵希贤、杨岐山、刘素菲(刘澜涛夫人,1927年秋入团)等人;横山县青年是:高岗(1926年春转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并入党。1935年期间因党内错误肃反,致使刘志丹、高岗等陕北一批红军指战员被无故关押,该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经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指示,刘、高等人被解救。高岗曾在西北、东北地区担任党政军等部门重要职务。1949年10月1日曾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身份登上天安门出席开国大典仪式。后高吞药自杀,并被开除出党)、鲁贲(1935年任中共陕甘特委、关中特委书记、绥远工委书记等职,1937年9月,鲁贲奔赴抗日前线参加战斗,1940年5月作为代表率队赴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会议,途经山西繁峙县一村庄时,突遇日寇袭击,为了保护随身携带的党的机密文件,鲁贲纵马跳入山间深崖,壮烈殉国)、李友竹(李树林)(入党后即从事党的学运、农运、兵运工作,长期潜伏敌人内部,身在敌营16年,并参与和领导了震撼西北的国民革命军新编十一旅安边起义)、张东皎、拓嘉祯、雷亚霆(女,殿市镇人,大革命时期横山县第一位女共产党员)、谷玉山、张生智、白进凯、曹动之和曹亚华(后投敌为匪)等人;靖边县青年是:郭致礼、谢有德、郝登鸿、白坚等人;定边县青年是:田作勤(安边人,曾任中共三边区委书记等职,1931年3月29日在安边因被奸人密报,被久祸三边的大土匪张廷芝、张廷祥兄弟杀害)、牛化东、汤中甫、丁子齐、郭子范、刘实庵等人;榆阳区青年是:朱侠夫、张德生、朱敏(朱国藩)、朱子休和早期党员李文芳、胡颖民、曹秀清(杜聿明夫人,镇川人)等人。

  回顾大革命历史岁月,榆林全市12个县区,共有360余名青年学生和激进分子在革命先驱的影响下、革命时代的召唤下入党入团。在这个群体中,除极少数人对党信心动摇,最终走向离党脱党、自首变节的道路外,其他绝大多数人均对党的信念坚定不移,为真理斗争,成为后来革命斗争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榆林在大革命时期第一个党的组织

  1924年冬季,榆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绥德特别支部在绥德四师诞生,它由耿炳光等人来榆去绥后创建(党史界对榆林建党时间存在1924年和1926年两种说法,根据早期一些当事人回忆和多数资料证明,1924年以后说较为贴近,但留有余地,两说并存)。1925年底,中共榆林特别支部在榆中成立,其具体时间、组织名称等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绥德四师创立中共绥德特别支部(1924年冬或1926年6月),田伯荫为支部书记,并在四师校内下设3个党的支部,主要任务是利用绥德四师在陕北的广泛影响,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和党的主张,并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团员等。二是在榆林中学创建中共榆林特别支部(约在1925年冬或1926年之间),古城榆林当时是陕北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特别在榆中,荟萃了许多优秀教师和学生,是党创建的依托基础。榆林特支隶属绥德特支领导,书记为刘景向,特支又下设榆中、榆林单级师范、女子师范和榆林高小4个党的支部。1925年寒假期间,在四师和榆中的佳县学生放假返乡,创建起中共店镇支部。同时,原四师党员学生周梦熊于1926年2月在定边高小秘密建立定边第一个党的支部。1924年12月上旬,榆林第一个青年团组织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绥德支部,后成立青年团陕北特别支部,直属上海团中央局领导。团特支下辖四师、榆中(先为团小组)、佳县、肤施(延安)和瓦窑堡支部。至1926年5月,中共北方区委、共青团北方区委派耿炳光来榆林、绥德,对陕北地区党团组织进行分化整顿。随之建立中共绥德地方执行委员会,执委书记由田伯英担任,并增设青年、农运委员,下辖特支和党支部10余个,共拥有近200名党员。至1927年6月,绥德地方执委改建为中共绥德县委,归属陕西省委领导,书记是蔡南轩等人。原中共绥德地方执委和绥德县委下辖中共四师支部(书记为常汉三)、中共榆林特别支部(书记先后为刘景向、郭洪涛)、中共定边特别支部;米脂支部、中共米脂桃花峁支部(书记成员为张汉武、任文明);中共佳县特别支部,书记为杜嗣尧;中共清涧第一高小支部,属绥德县委领导(特支成员白自强、白作宾等人);清涧石台寺支部(书记为刘耀三);中共吴堡支部(书记为薛尚英);中共驻石谦旅特别支部(负责人先后为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等人)。另还曾设立中共绥德义合特别支部、周家崄支部、米脂杨家沟支部和清涧石咀驿支部等。上述一个绥德地方执委(绥德县委)及10余个特支和支部成立时间均在1926年6月至1927年7月之间。而且共青团组织范围也有所扩大,在共青团绥德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下(时间为1925年秋至1927年6月),也相应成立了10余个团的特别支部和支部。在榆绥早期党组织的促进、影响下,榆林党的创建事业空前振兴,党团组织和人员数量较建党初期提升很快、发展迅速。其中一些党团员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走出家乡,到大革命的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去学习马克思主义,践行共产党学说,并学习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士兵运动和军事斗争知识,又把这些所见所闻、革命信息带回榆林进行宣讲传播,以唤醒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尤为重要的是榆林这批大革命时期入党入团的青年和党组织的创建,为以后进行的土地革命斗争乃至陕北革命和陕北红军的创建发展、陕甘宁蒙晋边缘临近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政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九十年的革命实践证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之所以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经验不足变为与时俱进,全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数革命先驱流血牺牲英勇斗争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样,今天富饶而美丽的榆林,也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红色经典教育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以秀丽俊俏、美妙神奇般的雄姿展现在黄土高原西部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