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生的一些企业的债务危机引起市场关注,而事件爆发的根源仍是老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因为缺少独立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充分支撑,催生了“互保”。“互保”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会火烧连营般加速各关联企业资金链断裂,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大,各方施力救助困难增加。也正因此,各地政府开始意识到担保机构的重要性。
担保作为融资增信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可最大程度防范风险蔓延。财政部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依法依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担保机构的作用日趋凸显,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担保行业迫切需要开辟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合理匹配权责,真正发挥雪中送炭的担保作用。
就增信(采取担保等措施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的基础而言,担保方保持相对独立性至关重要。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许多担保机构未能从最核心的增信独立性上厘清自身定位,特别是未能厘清其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授权与职责匹配不清晰,难以平衡自身收益与风险,最终也难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也就是说,担保丧失独立性,就会产生行政干预或道德风险,增信只是加速了风险的扩散。
如果我们以独立性为取景框,可将国有背景的担保机构界定为财政性、政策性、商业性3种类型。不难看出,无论是财政性还是政策性担保,都在经历着从政府兜底、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财政性担保在回归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职能,不断肃清政府财政为发展产业给地方融资平台或企业出具担保函、许下回购承诺等“隐性”担保;政策性担保因为常常面临社会效益与风险容忍度的两难,原有的功能和职责逐渐被产业发展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弱化或替代,促使其向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
而商业性担保以营利为目的,自负盈亏、风险自担,能有效解决财政性和政策性担保面临的困境。换句话说,国有担保机构扶持产业和帮扶企业,只有迈向市场化,依靠自身专业优势向市场要效益,增强风险覆盖能力,才能使担保的独立增信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性、政策性担保在产业扶持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帮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金融市场越来越健全完善,国有担保机构也需及时转型,跟上市场的步伐。为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厘清政府、市场、国有担保机构三者的关系,制定清晰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担保机构向市场化运作转变。担保机构自身也要注重专业风控能力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参与市场竞争,以企业为核心,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发挥自身对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与助推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