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关注工业劳动力变化趋势
发布时间: 2018-03-30 09:06 来源: 经济日报

  当前,我国工业劳动力在数量、结构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数字技术进步、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对工业劳动力的影响愈加明显。对此,应密切关注其变化趋势,谋求相应的对策跟进。

  同时,我国工业劳动力经历了这一阶段的变化,必然会在品质上有所提升,为行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更为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发展呈现新趋势

  人数总量下降 行业分布转向 专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国工业劳动力在数量、结构方面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值得关注。

  一是从业人数下降。全国工业从业人数在2013年后由增加转为减少,2013年至2016年间,每年减幅为2%到3%不等。与2012年相比,2016年全国工业从业人员减少了1895万人。同时,用工人数减少的行业逐渐增多,国家统计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料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6年制造业31个大类行业中,24个行业的用工人数减少。

  二是从业人员分布由高耗能行业向高技术、装备行业转移。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制造业被划分为消费品、装备、高技术和高耗能四类行业。观察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高耗能制造业的比重大幅下降,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小幅下降,而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大幅上升,从业人员的分布也随之产生了明显变化。

  三是制造、操作工人减少。国家统计局把职业分成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六个种类。其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主要由工业部门的制造、操作工人构成。2013年至2016年间,该类人员从过去的两位数增长转为负增长,其占全国就业人员人数的比重也由24.2%下降到23.5%。

  三方面因素影响

  “去产能”持续推进 个别行业发展低迷 自动化设备投入加速

  我国工业劳动力呈现出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凸显了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数字技术进步、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去产能”使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减少。钢铁、煤炭等行业长期以来产能过剩,已造成产品价格下跌、效益下降、产销率下降、库存积压、亏损企业增加、开工率不足、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由于化解过剩产能相关措施的持续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一些企业“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从业人数大幅减少。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的减员力度前所未有。

  需求形势变化造成纺织等行业用工下降。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导致国外订单减少,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下滑,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下降。此外,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也极大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对这些行业的产品出口与销售造成较大冲击,致使企业采取重组或资产出售、淘汰产能等措施,甚至退出该行业,这些都导致了行业用工数量下降。

  应该看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不能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是纺织、服装、制鞋等行业效益低迷、用工数量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很多企业没有很好解决管理能力低下、员工技能储备不足、库存积压大、交货期没有保障等问题,必然导致效益低下、业务萎缩、用工减少。

  自动化设备发展导致劳动力投入减少。工业部门制造、操作工人减少的原因,与企业引进自动化设备也有着密切关系。企业引进自动化设备有主动引进和被动引进两种情况。主动引进,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引进自动化设备。由于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自动化设备不但具有速度、力量、精度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其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也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下降,这极大地推动了自动化设备的普及应用。被动引进,是指由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迫使企业把自动化作为决策选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至2016年,制造业城镇单位的平均工资年均增长9.3%,这大幅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有调查显示,人工成本上升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对此,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了“机器代人”策略。比如,富士康在江苏昆山的工厂就从2010年起引进机器人,到2016年,已减少使用了6万名员工。

  多方施策有效应对

  保障就业 妥善安置 加强培训 改善服务

  面对我国工业劳动力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应从劳动力调整、人才培养与服务、提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一是更好保障劳动力就业,做好安置工作。在“去产能”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数字技术进步的影响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减少用工总量。各地政府应密切观察变化,采取措施,促进企业顺利完成用工调整,帮助劳动者再就业。设立劳动力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用于再就业员工的求职、培训等活动;支持企业采取多种渠道安置员工,包括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技术,开辟新的就业岗位,让分流出来的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对需要离开本企业的职工,启动就业扶持计划,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帮助职工尽快就业和创业;政府设置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等。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与服务制度。数字技术的发展将引起职业结构的较大变化,被智能化设备替代的职业会消失,同时也将产生一批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职业。政府应更好发挥作用,清除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障碍,为劳动者职业转型、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一方面,增加数字技术职业的培训种类。充分利用人才培训减税的政策,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更高的数字技术培训费用减税率。另一方面,促进政府、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高端人才,集中力量,实现产学研结合,通过产学合作研究、中长期研究实习等形式,培养紧缺技术人才。同时,加强人才服务与产业需求对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求职者、高校、用人单位及人才服务机构等各种资源,推动线上线下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

  三是企业自身要改变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看到,通过降低工资来减少劳动力成本,是不现实的,企业只有提高生产率,才能降低人工成本的比重。因此,高性能的自动化设备和少而精的劳动力队伍是保障收益的关键。企业必须改变偏重劳动投入的经营方式,实现技术力量与人力资源素质平衡发展。制造业则要以智能工厂为目标,通过提高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企业应对生产制造流程进行标准化改造,达到产品性能先进、品质稳定、成本低、交货期短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对设备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升级,做到实时生产、稳定运行、及时更新。与此同时,引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整合生产控制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生产链最优化联接。目前,国际已有成熟软件,可以直接引进全套系统,或者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开发,这将会减少成本,有利于快速推进流程设计的统一化。还应该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能源效率、明确新产品开发目标、加强售后服务等方面获取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