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
2017-05-15 07:56
来源:
红旗文稿2017年第9期
2017年4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红旗文稿》杂志社和贵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研究——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1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解决了我国教育为什么人的问题。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任大奎教授认为,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论述,要从如何保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来理解。高校如果不搞思想政治工作,广大学生就会对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不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口头上的宣传问题,更是关系到党管高校和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大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左鹏教授提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任务的“四个正确认识”是有层次的,层层相扣,最后归结到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落脚到了实处。通过这“四个正确认识”,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比,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历史上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今天又是怎样维持发达地位的。另一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100多年来,只有中国真正发展起来了。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关键在于正确定位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到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能曲解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具体划分为19世纪、20世纪以及21世纪等不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人为制造马克思主义多元化,制造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理论。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造性发展。当前,要切实解决对马克思主义专业人员要求不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不严肃等问题,廓清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等错误认识,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式,进一步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评价体系,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提出,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由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没有讲清楚,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上存在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实用主义等多种错误倾向,造成对许多重大的理论的困惑及实践上的混乱。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只有一个,没有多个。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龚云研究员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全方位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结合当代的现实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具体表现形式确实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不要只在书本当中做文章,而要在火热的实践中开展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贵州师范大学伍志燕教授认为,“意识形态多元论”是西方多元主义的产物,它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割裂开来,意在制造多个马克思主义,以造成马克思主义的内部混乱来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因此,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正确处理好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教授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我们一定要把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它在具体条件下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是发展的,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会过时。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基本原理是统一的,不存在所谓原生、次生的区别。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不是原本的马克思主义,进而用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去批判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是极其错误的。我们也不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否定马克思主义中作为普遍真理存在的基本原理。这样做表面是抬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否定了它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具体论断的创新,从来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论断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要扬弃其中包含的基本原理,而是要立足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得出新的具体的结论。
北京大学梁柱教授提出,创新性理论必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立足时代实际,提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二是对这些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三是回答能经受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指导中国实践,就在于它内在地包含了这三个要素。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进行创新,并依靠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一直进行自我完善,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苏州大学朱炳元教授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现在要使中国人民“强起来”,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真正开启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进一步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的信心与决心。
4.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贵州师范大学韩卉教授提出,在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下,必须积极应对国外敌对势力的牵制遏制和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渗透,积极应对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轨转型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挑战。只有建设好思想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才能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走出“西化”的误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通过批判完全回归儒家、全盘西化等错误思潮,认为当下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我国现时代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源,以西方文化为借鉴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借以超越我国传统文化,超越西方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成为时代的强音。
黑龙江大学孙慧玲教授从中国文化创新的视角,指出中国人文资源的显著特点是原创文明、源远流长、体大思精、独具神韵、综合创新、富于活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使中华文明完全有能力以这种崭新风貌,自立于21世纪的世界民族之林。尽管我国文化现代化起飞滞后,但是厚积薄发的后发优势,却有可能使我国广泛吸收世界文化的丰富遗产和最新文明成果,从而使我国文化现代化展现出势头最猛、持续最久的发展前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也必将带着新的主体观念、价值观念走向21世纪的文明,成为创造世界新型文明的源头活水。
1.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解决了我国教育为什么人的问题。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任大奎教授认为,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论述,要从如何保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来理解。高校如果不搞思想政治工作,广大学生就会对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不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口头上的宣传问题,更是关系到党管高校和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大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左鹏教授提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任务的“四个正确认识”是有层次的,层层相扣,最后归结到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落脚到了实处。通过这“四个正确认识”,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比,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历史上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今天又是怎样维持发达地位的。另一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100多年来,只有中国真正发展起来了。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关键在于正确定位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到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能曲解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具体划分为19世纪、20世纪以及21世纪等不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人为制造马克思主义多元化,制造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理论。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造性发展。当前,要切实解决对马克思主义专业人员要求不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不严肃等问题,廓清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等错误认识,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式,进一步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评价体系,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提出,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由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没有讲清楚,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上存在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实用主义等多种错误倾向,造成对许多重大的理论的困惑及实践上的混乱。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只有一个,没有多个。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龚云研究员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全方位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结合当代的现实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具体表现形式确实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不要只在书本当中做文章,而要在火热的实践中开展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贵州师范大学伍志燕教授认为,“意识形态多元论”是西方多元主义的产物,它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割裂开来,意在制造多个马克思主义,以造成马克思主义的内部混乱来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因此,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正确处理好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教授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我们一定要把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它在具体条件下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是发展的,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会过时。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基本原理是统一的,不存在所谓原生、次生的区别。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不是原本的马克思主义,进而用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去批判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是极其错误的。我们也不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否定马克思主义中作为普遍真理存在的基本原理。这样做表面是抬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否定了它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具体论断的创新,从来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论断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要扬弃其中包含的基本原理,而是要立足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得出新的具体的结论。
北京大学梁柱教授提出,创新性理论必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立足时代实际,提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二是对这些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三是回答能经受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指导中国实践,就在于它内在地包含了这三个要素。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进行创新,并依靠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一直进行自我完善,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苏州大学朱炳元教授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现在要使中国人民“强起来”,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真正开启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进一步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的信心与决心。
4.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贵州师范大学韩卉教授提出,在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下,必须积极应对国外敌对势力的牵制遏制和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渗透,积极应对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轨转型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挑战。只有建设好思想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才能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走出“西化”的误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通过批判完全回归儒家、全盘西化等错误思潮,认为当下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我国现时代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源,以西方文化为借鉴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借以超越我国传统文化,超越西方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成为时代的强音。
黑龙江大学孙慧玲教授从中国文化创新的视角,指出中国人文资源的显著特点是原创文明、源远流长、体大思精、独具神韵、综合创新、富于活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使中华文明完全有能力以这种崭新风貌,自立于21世纪的世界民族之林。尽管我国文化现代化起飞滞后,但是厚积薄发的后发优势,却有可能使我国广泛吸收世界文化的丰富遗产和最新文明成果,从而使我国文化现代化展现出势头最猛、持续最久的发展前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也必将带着新的主体观念、价值观念走向21世纪的文明,成为创造世界新型文明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