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属性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发布时间: 2018-09-07 07:37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呼唤,立足中国实践,开拓全球视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全面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属性,是正确认识、坚定坚持和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是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时代是思想之母。从17世纪、18世纪到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主要社会思潮、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成果、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发展为马克思思想的成熟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沃土。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规律的阐发,揭示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走向未来理想社会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评价指出的:“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出身于资产阶级富裕家庭的马克思,毕生心系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人们才找到了消灭剥削、消除压迫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诞生,公开宣示自己的阶级性,明确以消灭剥削、消除压迫,建立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为目标,把广大劳动人民从阶级剥削压迫理论的愚昧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思想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其巨大影响,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紧密相关,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紧密相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之一,即在于其以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为目标,主张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建立共产主义制度。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变革,开启了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为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走向多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改变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和命运,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开放性和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开放性和时代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之所在。恩格斯多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对历史过程的阐明,是发展着的理论,是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新时代,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顺应时代呼唤,立足中国实践,开拓全球视野,肩负起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任。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新境界,要求我们大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拓展了新兴大国和平发展的新路径,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互利合作和平发展提供了全新共处模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要求我们承担起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理论,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要求我们秉持马克思的不懈追求,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和的科学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世界的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同时,要求我们拓展全球视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作出贡献,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发挥中流砥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