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对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蹲点调研采访作出统一部署,求是杂志社全社编辑记者全员参与,深入一线,扎实调研。
历时两个月,从东北大庆到南海中建岛,从东海特种运输轮船到昆仑山下青青牧场,24个小组趟风冒雪探山林,乘风破浪登海岛。有力道的报告,抓人眼球的视频,值得珍藏的图片,凝结了党刊人的思考和情怀。
壮丽70年,讲述人民的故事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正是最普普通通的干部群众的真人真事真情,赋予文字灵动的生命,赋予画面鲜亮的色彩。
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山西调研组的记者们走过了2年前总书记走过的路,见到了总书记见过的人。在老乡敞亮的新家中,杨娥子大娘紧紧地握着记者的手,又摇了几摇,舍不得分别:“我们想让总书记再来看看我们的新楼房,我要给总书记做他想吃的钱钱饭。”记者们用“春之声”系列文字,描绘乡亲们的笑脸,书写脱贫奔小康的新生活。
“中国蔬菜之乡”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是山东寿光组的记者笔耕不辍完成12篇札记的源动力。“西部海陆新通道”、“崛起的国际物流大枢纽”……分别奔赴广西钦州和重庆海关的记者们为西部经济有力的脉动所震撼。重庆海关调研组的文章《一把闪耀在中欧班列上的安全智能锁》在求是网上发表后,被《中国国门时报》在头版转载。
几路奔波几路情。党刊人置身火热生产生活一线,为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创造富足生活的故事而喜、而书、而歌颂。
幸福生活离不开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建设的故事。在海南,有事无巨细、以实干拉近与群众距离的社区“网格员”符红霞;在江阴,有讲政治、勇改革、尚文化的村支书李全兴……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让记者的笔头洋溢着激情;张家港精神和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让调研充满了斗志和豪情。
党刊记者的文字和影像也记录下了一个个普通人关于美丽中国的梦想。“那万绿丛中的唯一一朵红花,不正印证着许多像王老一样的普通人,对美丽中国的拳拳之心么?”海南之行,记者认识了一辈子养儿育女般培育红树林的“愚公”王式军。“最让我们难忘的是他拿着水壶给唯一一株开花的红榄李浇水的情景。”求是杂志社与海南省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围绕“精心呵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这一最大本钱”的主题,组织座谈会,深入昌江、儋州、三沙等地调查海尾湿地保护、沙化土地治理、热带森林保护、红树林生态修复等情况。
还有从伐木工当上林场管理所长的邵定春,年轻时曾因乱砍滥伐获刑、依靠生态旅游致富后年年上山植树的林庭洪……在湖北神农架,还有多少昔日的伐木人变成了守林人,用后半生来偿还前半生对森林欠下的债。记者们通过一个个与树木和森林交织的人生故事,折射出国家公园从开山伐木到立法保护的足迹。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片段,勾勒出一幅磅礴的壮丽画卷。一个越来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深情,汇聚着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广大华侨华人的深情。
新疆阿克苏调研组结识了维汉一家亲的养牛万能手马木提·艾德热斯,见证了民族团结、共同奋进的温情故事;厦门调研组采访了与总书记通信的集美校友任镜波,见证了广大侨胞、全球中华儿女心系祖国的动人故事。广东深圳调研组走进中英街周煌辉的小百货店,写下了最早一批“港商”“北上”深圳的故事。当记者要离开的时候,周煌辉又追着补充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而且“一定会越来越好”!
求索70年,书写时代的故事
在路上,在火热的生产一线,记者们真切地感到时代脉搏的有力撞击。
从落实“千年大计”的河北雄安新区,到浓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福建厦门,从“试验田”里崛起的深圳沙头角,到青藏“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道”……中国奇迹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
那么,中国奇迹的密码是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到生产生活一线去,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才能形成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民营经济发展何以屡引热议?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之间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浙江温州。一篇篇调研报告、一条条微博短评,通过分析温州样本,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创造性论断: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一个“自己人”,不仅为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曾经是无机场、无铁路、无高速公路、无航运的“四无”州,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如今的脱贫战役进展如何?当年长征北进,面对磅礴乌蒙,红军如走泥丸;如今脱贫攻坚,云南昭通党员干部怎样做到决不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在即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重要关口,求是调研组踏上云岭高原,飞机换汽车辗转十几个小时,到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的地方去,深入最闭塞的山村中,走进最困难的老乡家,探寻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战胜贫穷、加快致富、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锦囊。
在河南兰考,一进张庄,记者首先看到的就是村主干道入口处悬挂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张庄考察的巨幅照片。就在这里,树立着一块“幸福路”石牌。“我会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按总书记给咱绘的图走。”张庄老党员游文超满怀深情地道出了张庄人的“幸福密码”,也道出了张庄人对党、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无比爱戴之情。记者撰写的文章《张庄,幸福路上的村庄》在求是网上发表后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
把总书记的殷殷话语铭记于心,牢记嘱托,真抓实干,是安徽省金寨县的答卷。90年前,大别山里传来一声惊雷,安徽金寨西部爆发了立夏节起义(也称商南起义)。如今,老区人民通过精准易地搬迁、特色农业产业,离决胜脱贫的目标越来越近,特别是光伏扶贫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一艘艘船舶就是一个个细胞、一块块“浮动国土”。只有把“支部建在每一艘船上”,才能确保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才能确保我们的“浮动国土”始终是红色的。登上“吉祥松”号,中远特运组的记者们明白了为什么这支有着70年历史的远洋航运“国家队”,能够在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中发挥“举重若轻”的作用。
实践是思想最深厚的土壤,理论是实践最科学的指引。8年前,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与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结为共建党支部。“这是一次理论最高地与实践最前沿的联姻。”大庆宣传部的盖力学说。8年后,再次踏上大庆的土地,看着过去的照片,来自文化编辑部的李文阁同志非常激动。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处,大庆调研组带着好奇和期待在探索:已经60岁的大庆油田,将如何“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成功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当年,学两论,得出的结论是要解决需要油和没有油的矛盾;今天,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油气供应不充分的矛盾,大庆人就要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而努力、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评价。贵州调研组奔波在黔贵大地的山山水水之间,走进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和扶贫企业,讲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贵州的党员干部带领父老乡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故事。通过描摹村村寨寨一天天的“蝶变”,记者们把读者带到决战脱贫攻坚、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火热现场。从故事,讲到故事背后:从战略和战术层面挖掘贵州为什么能“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的理论动因,总结贵州脱贫实践对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人类减贫事业发展的启发意义。求是杂志社和贵州省委联合调研组的报告《为了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在《求是》杂志上发表后,获得热烈反响。为此,贵州省委专门组织了理论研讨会,号召全省从中汲取继续决胜脱贫攻坚的智慧和力量。
党刊的调研,不仅要回望来时路,书写成就与辉煌;还要通过分析样本、解剖“麻雀”,来探寻这70年的奋斗经验,提炼理论,回应和指导实践。
奋斗新时代,留下我们的故事
有些土地,需要双脚去丈量。有些事情,需要亲眼去见证。党刊人见证了祖国的壮阔山河和70年的辉煌征程,也留下了我们在新时代拼搏奋战,磨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身影。
“李老师很给力!”80后的韩辰忍不住给这次队伍中年龄最长的记者李泾一老师点赞。“不能辜负了兵团同志的照顾和信任。”年近花甲,爬昆仑,下牧场,笔下千钧力不减。新疆兵团昆玉市调研组的一老一少,奔行千里,挑灯夜战,发回了5篇报道,1篇札记,1篇调研报告,累计近3万字,拍摄和搜集照片近2000张。
队伍中,有60后的老记者,也有90后的小编。1996年出生的赵雯,是这次参加调研的同志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与罗素英老师是又一对“老少组合”。问起这一次新疆阿克苏之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赵雯说,当然是和罗老师一起采访和写作。从罗老师身上,她看到的不仅是业务能力,还有对新闻和编辑工作的敬畏心。和罗素英老师的这次蹲点采访,让她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更坚定了自己选择做一个党媒人的初心。
践行“四力”,是修艺的锻炼,也是修心的过程。“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置身于斯、睹斯物、践斯行,方能最大限度地感斯情、会斯意、明斯理。
“这次川藏公路之行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一米六几的个子体重却不到45公斤,就是这样一个瘦弱的姑娘,却自告奋勇参加了川藏公路的调研。周璐铭说:“因为我的爷爷曾跟着部队参加了川藏公路的修建,我就是听爷爷讲川藏线上的故事长大的。”踏上爷爷的战友牺牲的二郎山老路,璐铭热泪盈眶。川藏公路是解放军用生命筑成的路,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最恶劣的气候中,用最高贵的精神筑成的路,也是今天帮助藏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路。
在求是调研队伍的微信群中,有从神农架传回来的5月冒雪登深山的视频,有在青藏高原上一边吸氧一边工作的照片,有忍着头晕目眩从南海战舰上发出的报平安的音频……党刊人走到生活深处,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实践;悉心观察、细微体察,做显微镜式的剖析,做整体性的体认;深入思考、深度挖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灌溉理论之树,结出累累硕果。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要想写出有品质的作品,不下苦功是“浇”不开美丽的“花儿”的。手里举着云台、胸前挂着相机、口袋里装着录音笔、背包里是无线上网本……党刊的采访队员,是记者、编辑,也是录像、剪辑师。一次大调研,也是融合发展的一次大练兵。筹备阶段就做好了激发最大合力的部署:《求是》《红旗文稿》《红旗文摘》各编辑部门齐动员,同时,每组都有求是网的记者参与。采访和产品制作过程中,人人都是全媒体记者。270多篇专题文章,近70篇原创网评文章,20多个视频产品,200多个微博、微信等原创移动产品……“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蹲点调研为党刊融合发展又积累了一次成功的实战经验。《求是》和《红旗文稿》上扎实深入的调研报告,求是网上短小活泼的线上产品,“日月如合璧,五星为连珠”,这正是融合的魅力与价值。
用脚步丈量,用双眼观察,用头脑思考,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在践行“四力”的生动故事中,有党刊人的风姿和情怀。
党刊人深入调研,记录壮丽7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写就磅礴史诗的征途,倾听历史对现在和未来的回答;唱响时代主题,深刻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探求70年澎湃波澜留下的智慧之光。立足时代之基,发时代之先声;回答时代之问,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执笔人:刘名美)